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10月12日晚,荷兰里斯维克市剧院。在场外,60欧元的门票被炒到两三百欧元;在场内,原本不到1000个座位的剧场,过道塞满了200多条凳子。演员两次谢幕后,大幕降下,场灯亮起,可是所有观众依然站在座位前不走,持续地鼓掌,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大幕不得不再度开启,演员们几乎全哭了,所有表演动作用完,只能傻傻站在那里鼓掌。最后掌声持续了8分钟。
这是浙江省首次开拓欧洲商演市场之行的谢幕场景。由杭州金海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杭州市文化中心投资编创、杭州歌舞剧院与金海岸艺术团担纲演出的《中国印象》,把民营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与国有表演院团的艺术水准相结合,9月3日起在荷兰、比利时19座城市完成了33场售票商演,成功回到故乡。
措手不及:未带周边产品,观众盯上了道具
回忆起演出散场后的情景,《中国印象》国际巡演负责人韩洁说得手舞足蹈:“十几二十个五六岁的荷兰小孩跑进后台,四处找我们的演员,要他们在场刊上自己头像下签名,一直到签满才肯离去。如果他们遇到中国工作人员没有头像,就请他们签在背面。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一个她喜欢的演员,急得一边抱着我一边哭。我还是跑到即将开动的大巴上,帮她找到演员、签了名。”
这些孩子让剧组手忙脚乱,另外一些观众则让他们措手不及。“很多看了演出迷上中国元素的观众也跑到后台,指着我们的道具、服装,想要花钱买下来——大红灯笼、双截棍、贵妃纱衣、清代格格服、苗族银饰、兵马俑的盔甲,甚至整套舞狮的行头。不过他们出价并不高,顶多十几二十欧元,根本不够这些道具的成本。况且,我们也不可能真卖给他们,否则就没法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