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龙泉市滩坑移民新村——西街街道河星村,只见楼房崭新、马路整洁,绿树成荫,恍若置身于新建的城市社区。
从景宁县陈村乡移民到此的叶姓村妇说,搬到这里,感觉换了一个天地。每天有40多元的收入,一个月比以前在家一年挣得都要多!
据介绍,自滩坑水电站建设以来,库区5万多移民陆续搬出大山,在5个市33个县(市、区)安下新家。目前,移民安居乐业,和谐融入了当地社会。
抚今追昔,让我们回溯滩坑移民安置的点点滴滴……
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和实施移民大搬迁,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促进我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改变山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滩坑水电站项目上马。
在滩坑水电站建设中,省委、省政府总是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为滩坑移民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滩坑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多次深入滩坑调研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移民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意。
青田县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负责同志感叹:“从滩坑移民工作中,我们真正学到了怎么做群众工作,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密切联系群众,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青田、景宁把耐心细致地做好移民思想工作、稳定库区生产生活秩序,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故土难离。虽说走出大山天地宽,但真要离开生养自己的山村,许多人还难以接受。这是对各级移民干部的考验。门难进,就多走几次;脸难看,就多赔笑脸;话难说,就少说多做。下山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人不行两人,家里不行上田头,田头不行上街头,总有一次会成功的。移民干部就是这样鼓励自己,开始破解难题的第一步。
移民生病了,干部帮着求医问药,有的甚至不怕山高路远为移民户采摘草药;移民春耕劳力不足,干部主动下田帮忙;移民建房困难,干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春风化雨。正是这些小事,真正赢得了移民的理解,使移民自觉主动,及早动迁。
在外迁工作中,丽水市外安置地——宁波、绍兴、金华、台州4市的各级党委、政府,讲政治、顾大局,一直把移民安置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工作。从研究安置方案到落实安置点,都高度重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妥善解决,让移民安定下来,帮移民富起来。而作为滩坑水电站投资方的浙能集团,在基建投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是想尽办法,保障移民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以保证移民们尽快住上新家。
在余姚市泗门镇大庙周村,7幢2层的新楼令人羡慕。这就是村里7户28位滩坑移民的新家。这里紧靠泗门集镇,家庭工业十分兴旺,以小五金、小家电为主,土地十分紧张,按当地市场价,移民们一户3间宅基地就要20万元。但村里还是拿出了最好的地作为移民的宅基地。
绍兴市在每个安置镇、村都落实了“双联系”制度,做到乡镇干部联系到安置点,村干部、党员骨干联系到移民户,为移民提供优质服务。
黄岩区还为每户移民办理了“建房综合险”,以防范和补偿移民户在建房过程中因安全及意外因素遭受损失。
东阳市率先完成了滩坑水电站第一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在安置中,该市开展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能人带动帮扶、完善硬件帮扶,为移民致富创造条件。
莲都区承担着最重的移民安置任务。在移民人数多、时间跨度长、安置情况复杂的情况下,该区始终坚持把最好的安置点提供给移民、把最得力的干部选派到移民安置工作中,圆满完成了3983位移民的安置任务。
龙泉市最早完成滩坑移民安置任务,他们把帮助移民致富放在突出的位置,将滩坑移民安置工作纳入龙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来规划,确立“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为移民新村标准,还引导移民发展效益农业,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目前,该市已在移民村河星村发展大棚蔬菜300余亩、花灌木基地200亩,受益农户面达40%左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年风雨兼程,见证了滩坑移民安置这项民心工程的成功实践。从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到逐步致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伴随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入实施,滩坑移民的新生活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