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 “文学创作问题与文艺学中国式创新”高层论坛昨天在杭州结束,50多位来自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等文艺理论家聚会,“为学不作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来的都是腕,如王元骧、王岳川、张生、孙甘露等,现场不乏唇枪舌剑和针锋相对。
福建省社科院南帆教授觉得文学理论的“本土与开放”之争越来越绕不开了,今天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棘手。他说:“文化不该有竞争,世界如此之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土壤,多种文化并存显示了精神的丰富。”
相较于10年前大众对此类名家云集的文学论坛的关注,南京大学吴俊教授敏感地觉得“今天的文学落寞了”:“一直在上海念书、教书,很闷,我想换个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文学也是一样,我常怀疑理论家的口悬若河对解决现实问题究竟有多大帮助。”
与吴俊感受一样的学者有很多,浙江科技学院院长杜威教授认为,人文学者观察和介入当下生活的力量,是最弱的学者之一,文学界创新的环境很差,很浮躁,策略性的会议开了很多,但收效往往甚微。他呼吁学者们少开会,多研究理论本身,多写几篇承前启后的论文,不要陷入策略的困境。
论坛的操办者是浙江工商大学文艺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炫教授,他也在思考明年如果办类似学者论坛,如何确定一个公众和学者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反思文学经典”,无论效果如何,吴炫都希望借助研讨,理论家能够多发出现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