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上课,我总是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例子都讲给学生听,可是在《百家讲坛》,经常我准备了七八个典故,到最后只能用上一个,节目组不允许我过度展开,他们不喜欢考据派。”他说的“被修理”之意,也就源于此。
“因为这个,我特别同情演员,一个演员如果不让他上台是多么委屈啊。我们准备了很多内容,却一声‘咔’,就被砍掉了,也是一样的心情。”
段怀清说,每个月的某一周是《百家讲坛》集中录节目的时间,所有的主讲人都会赶到北京录制自己的节目。“有的主讲人录之前晚上都紧张得睡不好觉,我算是心理素质比较好的。”
聊张爱玲聊上了《百家讲坛》
谈到当初被《百家讲坛》选中的经历,段怀清直说“机缘巧合”。
去年11月的一个周五晚上,段怀清接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的电话,说节目组正在杭州,想和他见见,“开始也没说要录节目,只是说谈谈,我就去了”。一番天南海北的聊天后,王咏琴貌似随意地说了句,“要不我们就录个10分钟试试,随便什么你感兴趣的话题都行。”
当时,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正是热门话题,而段怀清恰好对张爱玲颇有研究,他就试着讲起了张爱玲与《色戒》。
两天后,已经回到北京的节目组给段怀清打来电话,通知他“被录用了”,让他到北京录一集45分钟的节目试试。段怀清这才明白《百家讲坛》选主讲人的程序“浩繁”——面谈、试录、试讲,而主讲人的学识、形象、亲和力、表达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刚开始定的是讲张爱玲,但后来大家都觉得张爱玲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还是远了一些。”段怀清说,四大民间传说的选题是他提出来的,很快就被节目组通过了。“《百家讲坛》之前讲了太多帝王将相的故事,但我还是认为,民间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点都不比宫廷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少。”
四大民间传说家喻户晓,这也意味着“难讲”,选择这样的主题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累吗?
段怀清可不这么想,他哈哈一笑说:“《百家讲坛》历来都是选取一些观众听说过,又不是很熟悉的内容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就熟说生’。而民间传说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版本,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可以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段怀清,对民间传奇一直很有兴趣,平时的积累这时就派上了用场。
段怀清说,这些民间传说讲的都是爱情,里面所体现的爱情美德,对于当下物质社会里的年轻人有指导意义。
还要在《百家讲坛》继续讲下去
现在,段怀清完全习惯了电视开讲前要化妆,尽量不让太学术的一面暴露在镜头前,而是尽可能地多用口语化表达。
尽管很多学者对《百家讲坛》有质疑,段怀清在《百家讲坛》也有被“修理”的经历,不过他觉得,当主讲人没什么不好。“这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工作,我们不应该拒绝。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程度,但是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我们学术的成果。因为学术语言很封闭,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百家讲坛》则提供了一种方式,可以用大众化的语言来传递传统思想经典。”
段怀清说,上《百家讲坛》,学者需要降低身段,接受“修理”,但学者其实也可以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影响《百家讲坛》的走向。
《白蛇传奇》试播后,段怀清明显忙了许多。11月四大民间传说开播在即,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让他说说浙江大学的《文军西征》,央视11套要找他拍《钱塘西画》;而《百家讲坛》的书稿也已经敲定,出版社准备同步开始宣传……
于是,有了段怀清被封“学术超男”的猜想。不过,对于自己的视频上了浙大校网,或是选他课的学生增加了许多,还是有“粉丝”建起“段怀清吧”,他都答不上来。当他站在浙大西溪校区的课堂上,记者依然能听到他毫无顾忌的笑声,看到他激情洋溢的手势。
“学术归学术,《百家讲坛》归《百家讲坛》。”对于外界的褒贬,段怀清说,“如果被捧红了,只能说明观众喜欢你。”
段怀清透露,四大民间传说之后,他已经与《百家讲坛》确定了下一个开讲的主题,“具体内容保密,但仍然是关于民间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