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低效,产量不高。”陶礼明说,“规模大点的作坊,一个星期也就孵个百来斤吧。”
而要命的不光是产量问题。1998年,宁波的豆芽市场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地震”。
为了缩短生产周期,一些生产作坊用上了激素,甚至漂白粉。卖相很好看,每根豆芽都白白嫩嫩的,但工商部门在对镇海南门菜场的抽检中发现了这些有害成分。第二天,整个市场的豆芽销量就跌了近一半。
让经营户和作坊主们始料未及的是,风潮开始席卷整个宁波。半个月后,宁波城区所有菜市场的豆芽都成了滞销货,之后有不少豆芽大户纷纷转行。
那一年,陶礼明觉得做豆芽实在有点穷途末路,心里也盘算起了找其他行当的念头。
换种方式做产品
有句话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礼明就属于后者。
当他准备卷起铺盖退出时,在和一个北方朋友的闲聊中,知道了有一个市场和中国的很像,但人家的豆芽就和我们的不一样。
哪里?日本。哪里不一样?全机械化生产。
豆芽也能机械化生产?又不是可口可乐!陶礼明好奇了。他决定去看看人家到底是怎么用机器来代替自己练了几十年的手艺的。
那是2000年,陶礼明第一次出国。
一路上,他在想两个问题:一,用机器怎么能孵化出豆芽?二,这样的豆芽和手工做出来的有什么区别?
在亲眼见到一家日本的豆芽厂后,陶礼明张大了嘴巴,从原料清洗、消毒到孵化、发芽、去壳、脱水再到产品包装,全程机械化作业。
有一个场景让他印象深刻,整个生产流程,只有一个技术人员在操控。公司负责人告诉他,每天从他们这里出去的豆芽最少也有70吨!“我们几个作坊加起来,一个月也没有这个数。”陶礼明心里“咯噔”了一下。
从公司出来,陶礼明还专门去当地几个生鲜超级市场转了转,发现来买豆芽的人还真不少。
“日本才多少人口,市场就这么大。我们干吗不学学这种新的生产方法?”这一趟,陶礼明算是开了眼。他隐隐觉得,眼前就是个机会。
2002年,陶礼明东拼西凑,花了上千万买了机器设备并成立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还给豆芽注册了商标,取名“新潮”,寓意一种全新,必定引领潮流。
会跑,是本领但速度,一定是能力
黄江伟(中国营销策划品牌管理专家、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民营企业,从诞生到发展,陶礼明的豆芽企业显得有些标新立异。但它的作用,在目前的中国食品企业中是标杆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