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6日讯 今年前三季度,金华市COD和二氧化硫同比分别净减少9.1%和35.01%,三季度水和大气环境呈现“双好转”。环保部门表示,这是金华市抓住国家污染减排以及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契机、运用环保的“倒逼”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果之一。
生态考核倒逼区域经济转型
近年来,金华市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推进生态市建设,建立了一套富有成效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生态建设、污染整治等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实行严格考核。各县(市)在完成环保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
金华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是整个金华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金华市正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以完善各地环境保护治理任务的倒逼机制。将各县(市)15个交界断面的出境水质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同时考虑在“共建大金华市长基金”中拿出200万元,根据污染治理情况实行补偿激励。
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
在产业层面上,金华市建立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编制了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完成了全市产业准入空间布局。根据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定位,将每个区域分别划定为禁止准入区、严格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作为今后建设项目准入的最重要依据。同时,发布了一批禁止、限制发展的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和工艺目录,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
在建设项目准入中,金华市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所有新上建设项目,同步削减一定比例的排放量,做到增产不增污,新增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予放行。仅2007年,全市环保部门就否决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197个,今年前10个月又否决了150多个。
污染整治倒逼行业转型
从金华市本级和所属7个县(市)来看,产业结构各有特色,主导产业明显,比如东阳的医药化工、永康的五金加工、浦江的水晶加工等。受制于产业特点,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
在上一轮省“811”环境污染三年整治中,我市以东阳、永康、浦江等3个省级重点监管区和化工、医药、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等7个行业为重点,开展铁腕整治。东阳关停落后生产线、污染产品30多条(个),削减COD年排放量5000多吨,出境水质从劣Ⅴ类变为Ⅲ类。永康关停小冶炼加工点2300多家,关停表面处理企业300多家,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浦江造纸行业在全省率先全部实行生化处理,水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兰溪提前一年半完成所有62条水泥机立窑拆除任务,完成了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
随着环境污染整治深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限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强度明显下降,国民经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17下降到2007年的0.78。
落实减排倒逼企业转型
金华市通过落实减排指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环保部门将国家确定的污染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每家重点排污企业,建立减排补助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推动企业完成减排任务。政府加大推动力度,出台补助政策,对企业技改、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等给予资金扶持。环保金融部门联合建立绿色信贷制度,限制重污染企业信贷投放。通过整治,企业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同时,提高了产业层次和行业发展水平。在这种倒逼机制下,造纸企业全面推广生化处理工艺,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印染企业普遍实行废水回收利用、中水回用和污水集中处理;味精行业全面完成污染整治,实现全行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