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被老百姓俗称“吃粉笔灰的”。我已经“吃”了20多年粉笔灰,而我的粉笔灰还“滋润”了从西到东三个地方的孩子!
我在1982年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学校。1985年,分配到新疆一个牧场当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小的中专生,已经可以“笑傲江湖”了。当时学校里有正式编制的教师比较少,大多数老师属于民办教师。我们每次领工资的时候,看到他们羡慕的目光,才懂得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牧区学校条件简陋,几排砖土结构的房子作教室,好在教室里的课桌和凳子还像回事。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先教物理。课本上有很多的实验,全是我连比画带说,所有的仪器全是画出来的。为此,我速学了用粉笔画简笔画。但是黑板的质量很差,坑坑洼洼的,有时候连粉笔的字迹也显示不出来。后来学校来了新的物理老师,我才改教语文。
那时候,粉笔的质量很差,写字时老是会断,写出来的字还粗细不均匀。我的字本身就难看,加上粉笔还这样不“争气”,以致在学校组织的年轻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我连入围的资格也没有,让我好一阵子“灰头土脸”。
这样差劲的粉笔,居然还“限量”供应。教师使用粉笔时,要到学校后勤处登记才能领到。因为粉笔是稀罕物,当时淘气的学生们还以拣到老师课堂上扔过来的粉笔为“荣”。
1988年,我到中原某镇中学继续“吃”粉笔灰。当年这里有一句顺口溜:“草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当时教学条件之差可见一斑。学校的教学仪器也几乎没有,老师们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学。那时,彩色粉笔还是稀有物,我用彩色粉笔来表明重点词语、注音等,用得十分节省。
当时学校都有这样的题词:“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说实话,我还真不懂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我以为教育的现代化应该像电视里看到的国外学校:高楼、草坪、大屏幕。
2002年,我来这个江南城市教书,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现代化”。在一次区里组织的观摩教学中,来自上海的讲课老师用电脑播放幻灯片——随着老师的讲解,大屏幕上依次展示她讲授的内容,精美的画面与她精彩的语言相得益彰。尤其是那神奇的多媒体,真有“一句顶一百句”的效果。我简直看呆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我学习电脑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从开机关机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虚心请教单位里的小青年们。学校当时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老师们要使用多媒体教室还要预约。至今,我记得使用多媒体上的第一节课是《奇妙的克隆》。
2007年,学校在每个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设备,给一部分普通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如今我已经是个“熟练工”了,真正做到了让电脑为我服务,为我的课堂锦上添花。
改革开放30年,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教师而言,教学工具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受最深。从粉笔到笔记本电脑,鸟枪换炮。也许粉笔永远不会消失,但是看着粘满粉笔灰的笔记本电脑,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