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祐年间(1034—1038),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浙江海塘年久失修,张夏派人加固堤塘,分段守护;杭州江塘原用木材,泥土筑垫,常被江潮冲垮,张夏首次发起将其改建为石塘。
据载,新林周村的张夏行宫始建于宋代。而海塘路恰恰紧挨着张夏行宫。两者之间莫非有什么关连,会不会始建于同一年代?柴会长提出了疑问。三人继续向东前行,直至看到路基层面露出相叠的巨大石板。
历史有记载,宋代浙东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但江潮涨泛,动辄冲毁由木材、泥土垫筑的江堤。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6月,工部侍郎转运使张夏亲自主持采集出六面修凿平整之巨石,叠垒7层,筑成石塘,成为叠砌法之始。
三人又向村民打听,一名70多岁的大伯回忆说,孩提时代这条路曾经铺满了大石板。三人顿时激动不已。
推测
回去后,三人查阅了《萧山丛书》、《萧山水利史》、《萧山县志》。《萧山水利史》记载,张夏所取之石均为六面修凿平整之长石,共7层垒叠而成,外侧近乎直立,内侧用厚土附贴,此法为叠砌法之始。而《萧山县志》里也有关于张夏将筑堤材料由土木结构改进为巨石结构的记载。
书上的记载都与发现的遗址情况比较吻合,而当地老年人也一直存在一种说法,当年张夏因治水有功封为宁江侯后,一直住在自己建筑的海塘附近。而现在的这间张夏行宫,正是当年他曾经的住处。
除此之外,柴会长还查阅北宋历史,提出了一个书内没有提到的佐证。
柴会长说,北宋历史记载,在张夏发明叠砌法建造出直立条石塘后不到10年内,王安石就发明了全新的纵横叠砌石塘。这种方法对当时及后世的海塘建造影响很大,后人纷纷效法这种工艺,所以后世继续修建直立条石塘的地方并不多。由此可见,这段海塘很可能就是当初张夏建造的。
鉴定
当天下午,三人就向萧山区文物监察大队报告了这一发现。
辖区内发现了古代海塘,萧山区文保单位也十分重视,马上派出几名专家现场考察。其中,萧山博物馆副馆长朱倩女士在古堤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当时她也参与了考察。
朱馆长介绍,他们检查了现场后,可以断定这些巨石肯定是古海塘,应该是北海塘遗址的一部分,属于市级保护文物。而且,由数量这么多、体积这么大的石块堆叠而成的堤坝现存于世的非常少见。
但同时,朱馆长表示,现存的北海塘基本为明清时期翻修的。所以现在发现的巨石是不是当年张夏建造并保留下来的海塘,还不好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市文保所的屠所长也已经得知新林周村发现“海塘遗址”的消息,但是不是北宋时期的,还将进一步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
下阶段,杭州市文物部门将组织力量对古海塘进行一次大调研,将会对各段的海塘进行一次综合的“体检”,再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
衙前镇政府 本为利民工程 为保文物暂停施工
虽然这些海塘的年纪还没确定,但基本可以说是受保护的文物了,那原计划下的工程还能进行吗?
新林周村村委会副主任周欢明告诉记者,翻修这段路面是为了打通附近两个村的交通,让村里的孩子来镇里上学更加方便,所以镇政府准备将小路拓宽。
而施工的招投标早就结束了,只等村民收割完路基下菜地里的蔬菜,施工队就要开工了。不过,既然出现了特殊情况,村里也会马上上报镇政府。
随后,记者来到萧山区衙前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朱方了解情况后当即表示,暂时延后开工的日期。
李副镇长说,由于这段海塘上周才发现,所以他也是上午才知道这个事情。而海塘路的翻修招投标在几个月前就完成了。修路是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方便村民的出行。
不过既然发现了这样一段古海塘,不管是不是北宋时期的,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所以修路的事情可以等文物部门进行仔细鉴定考察后再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