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正春和’选布料去。”1986年8月,家住市区东门的葛女士带着女儿骑着自行车往市区建国路赶去,她女儿刚刚考上大学,她要买一块布料,找裁缝给女儿做件新衣服,而布料又多又新颖的正春和布店自然成了她的首选。
时过境迁,过去嘉兴市民心目中的潮流之地虽然还在城市的潮流中心地区——华庭街上,但留在那里的只是一座散发着怀旧气息的西洋式门楼。在周围各式现代的餐饮店、服饰店簇拥之下,这座门楼显得既亲切又神秘。昨天,嘉兴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周荣先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正春和”解放前后用过的包装纸。一张已经被放在相框内的包装纸道出了嘉兴老字号“正春和”不少有趣的故事。
包装纸里看老店
老周收藏了不少关于嘉兴老字号的东西,有老字号生产的皮箱、老字号用过的胶卷、老字号的广告、老字号的包装纸等等,在几十张包装纸里,有四五张是“正春和”以前卖布料时用过的。昨天,老周向记者展示了其中最大的一张。
泛黄的牛皮纸,简约的排版,绿色的主色调——这就是那张包装纸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老周已将包装纸放在相框内,记者量了一下,包装纸长88厘米,宽55厘米,“这是当时包那种做被单的料子用的。”老周说。
虽说是包装纸,但事实上这也是当时“正春和”的一种广告手段。“采办各厂新颖布料,推销国产呢绒绸布”、“忠实服务社会,抱定薄利主义”……从包装纸上这些字样中可以看出当时“正春和”经营范围之广,品种之齐全。除了这些广告语,包装纸的正中间还绘有当时的店面形象,也就是现在留在华庭街上的那座门楼。图案虽简单,但非常逼真,门楣上“正春和绸缎棉布庄”几个繁体字清晰可辨,来往的顾客、店里的圆形柜台以及橱窗里身披布料的模特儿都画了上去。在图案下方,还有英译的“正春和”店名。
老周说,他收集的“正春和”包装纸有红有绿,大小不一,横竖排版不同,这张最大的包装纸的年代是在解放前后。用这种纸来包布料,遇上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布料会被弄湿。
以前的刊物上都有广告
老周手头有一本1947年出版的《嘉兴导游》小册子,册子的封底有半页是“正春和”的广告,从这广告上可以看出,当时“正春和”的名气挺大,“到嘉兴而未游烟雨楼,说不出鸳湖之胜景;剪绸布而不跑‘正春和’,看不到花色的繁多。”老周说,“正春和”虽然不是嘉兴卖布料最早的一家,但在当时是属于比较洋气的一家布店,“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潮流引领者,吸引了来自嘉兴各地,甚至周边地区的爱美女性,店里总是人山人海的。”
而在老周收藏的一本1924年的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中,也有“正春和”的广告。从这个广告中,记者多多少少了解到了“正春和”的一些历史。这个广告用繁体字写道:本号开设在北门大街已历二十余年。按此推断,“正春和”开号在1900年前后。广告中还介绍了“正春和”经营的布料品种。1924年,“正春和”的电话号码是“第一百八十八号”,而写在解放前后的那张“正春和”包装纸上的电话号码已变为“一二二”。
据老周介绍,文革期间,“正春和”的店名改过几次,但都只用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后来,又重新改回“正春和”这个名字。
钱和票通过绳子滑到收银台
说起“正春和”的交易方式,老周觉得非常有意思,“店员都坐在很高的凳子上,服务态度很好,柜台上有刻度,顾客要买布,店员就将一捆布扛到柜台上,然后顾客要买多少就在柜台上丈量一下,一般会多给一点,开了票、收了钱之后,票和钱会被一起夹在夹子上,通过一根绳子滑到收银台。若找钱,也会如此滑回来。”
老周还说,以前买棉布是要用布票的,而每个人手中的布票都很有限,所以买一次布往往要看了又看,选了又选,非常慎重。若是遇到结婚买布料,亲戚朋友都会来支援。“现在人们大多数买成衣,这么大的布料店如今也找不到几家了。”
“正春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读者朋友,如果你知道更多有关“正春和”或者其他嘉兴老字号的故事,请拨打晚报热线82828110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逛逛嘉兴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