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爹啊——”昨天一大早,普陀朱家尖山庙跟大山脚下的一座坟前,传出一阵阵哀号。第一次开口叫亲生父母的74岁老人郑连枝俯地痛哭,但她永远没有机会听到父母的应答了。
老人就是沈家门66岁的奚杏素大妈失散60余年的姐姐,(本报11日曾作报道)。前天晚上,她第一次踏上舟山,次日一早,就去祭扫父母的坟墓。
“这是我阿妹,她来找我了”
前天上午9时多,奚杏素和双胞胎弟弟在侄子陪同下,就到了天台三合镇王村。认亲心切,凌晨4点半,他们就从沈家门启程了。
爆竹报喜,声声响彻寂静的小山村。姐姐郑连枝终于幸福地迎来了娘家人。乡间弯曲颠簸的村路上,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手拉着手蹒跚前行,彼此不时地提醒着小心脚下,千言万语都化作喜极而泣的泪水,唯有“一声声阿姐,一声声阿妹”诉衷肠。
奚大妈说,姐姐高兴极了,紧拉着她的手,不停地向围在家门口的村民介绍,“这是我阿妹,她来找我了……”老人的孙子陈阳说,从他懂事起,就时常听奶奶辛酸地念叨,“我没有娘家”。3岁时,奶奶和姨婆(郑连枝养母妹妹的女儿)同时从养育堂被抱来的,姨婆前几年找到了在诸暨的亲人,奶奶就愈发想念自己的亲人。我们也想办法帮她找过,但一点线索都没有。
当天中饭后,郑连枝老两口、女儿一家三口和大孙子陈阳赴舟山了。奚杏素说,“姐姐很担心二哥的病。”“奶奶除了到过半个小时车程的医院,一生都在村里打转,上海、绍兴等地的小辈怎么邀请,她都坚决不去,而这次,破天荒地主动提出要来舟山。”
“娘啊——”
前天晚上6时半许,下着倾盆大雨,一到舟山,郑连枝老人马上到普陀人民医院住院部,紧握住病床上二哥的手。重病的二哥缓缓地说道:这么……多年……还是找到了…… “你会好起来的,你会好起来的……”两人言语不通,唯有手和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次日一早,6兄妹上山祭扫父母坟墓。“娘啊——你为什么把我扔得这么远啊,扔近点,我找你们也方便啊……”74岁的郑连枝一见父母的坟,马上跪下来,号啕大哭,让随行的十余个小辈无不动容,顿时哭成一团。“母亲活着,今年正好100岁,姐姐找到了,这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生日礼物。”奚杏素欣慰地说道。
“失散多年的亲人回来,大家都很高兴。”奚杏素说:“普陀山的、定海的、朱家尖的……舟山各地的小辈都聚拢了,大弟弟从香港赶来,自己女儿也从北京过来,姐姐的孙子特意扔下绍兴的生意也过来了。”
七兄妹四个姓
兄妹七人,奚大妈和大哥、二哥、二弟姓奚,刚找到的姐姐姓郑,而大弟弟姓忻,三弟姓张,七兄妹有四个姓,这其中的故事又十分感人。
奚大妈的父母一共育有8个子女,因生活贫穷,在天台老家时,大姐13岁时因病去世,二姐被送到了养育堂。
在朱家尖,父母又生下奚杏素和她的三个弟弟。生活难以为继,父母又忍痛把大弟和三弟分别送人了,希望他们好好地生存下来。其中,三弟刚出生18天时,因母亲患病,无奈抱给了当地姓张的一户村民抚养,养父母教他叫自己的父母“干爹、干妈。”三弟懂事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认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大弟出生27天,就被一户姓忻的人家抱走了,大弟后来随养父母到了上海。38年前,正怀孕的奚杏素挺着大肚子,在上海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这个弟弟。
“不管姓什么了,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奚大妈说,如今,兄弟姐妹团圆了,我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