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外来“打农族”的引入,不仅使土地不再抛荒,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为推动土地流转找到新的、人数更为庞大的生力军,在推动土地流转的同时,也为外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新的创业舞台。
推荐阅读
APEC峰会各国元首穿南美披风合影
专家认为大范围加工资可能性不大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跻身全国50强
全国汽车超级拉力赛苍南落幕
街头免费体检幕后真相调查
假牌出租车38天交通违法25次
“打工”一词,是改革开放中农村富余劳力在城市找到出路的新创造。而今在鹿城区七都镇,涌现出了“打农族”,这也是当地土地流转催生出的新词汇。外来“打农族”承租七都村民出国后闲置的土地,不但使得该镇土地没有一亩出现抛荒,而且土地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后,有的“打农族”一年的收入比打工十年还要多,七都镇成为许多外来“打农族”的乐土。
土地流转
催生“打农族”
七都镇位于鹿城区东部,共有耕地面积7810亩,分布在6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有名的侨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该镇出国及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造成不少耕地抛荒。
1994年,受台风影响,七都岛受淹严重,不少边远的较差耕地出现抛荒。该镇老涂村率先将村民不愿耕种的土地丈量后留档,由村委会出面邀请了永嘉县一批种粮大户前来统一耕种,除农业税、粮食定购任务由村里负担外,村里还倒贴每亩150元给耕种人。
七都镇副镇长邹安宁告诉记者,自从老涂村请来外来种粮大户后,七都镇土地流转的星星之火便成燎原之势,大批外来专业大户纷纷来到七都承租土地耕种。
去年年底的一次统计表明,七都镇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为出租形式自发流转,总面积达5290亩,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67.73%,涉及流出土地农户1187户,流转的土地分别由69户外来“打农族”经营。
在69户外来“打农族”中,承包耕地100亩以上的多达21户。“耕地集中流转到‘打农族’手中后,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使农户增产增收成为必然”,邹安宁说。去年该镇的一项农户收入调查表明,69户“打农族”人均年收入多达1万多元,有的“打农族”一年纯收入甚至高达10万多元。
1年“打农”
堪比10年打工
60岁的湖北洪湖人刘培寿是七都镇外来“打农族”中的一员。自1995年来到七都种地,至今已十多年,他还携亲带友,使不少老乡成为七都“打农族”。在七都镇老涂村,不少村民和老乡都笑称老刘为“刘老板”。
在七都镇粮站内,记者见到刘老板时,他正在为刚收获的晚稻扬尘,3名帮工麻利地扬尘、装袋、封口、扛包,动作娴熟。一姓王的帮工说,自己也是洪湖人,家里的事忙完了,特来“打农”,每天100元,挣些家用。
“我只是一个种田的,不是什么老板。”刘老板说,每逢早、晚稻收获时节,自己都会请老乡帮助做农活。“今季请了8位老乡帮忙,光这一项人力费用,要支出1.5万元左右。”
“每年的纯收入有多少?”当记者询问收入时,满脸笑容的刘老板伸出三根手指说,“平均3万多元吧。”
“绝对不止吧,去年晚稻粮食收购,第一次你卖了6万多元,第二次又卖了8万多元,一季收入加起来就有14万元啊。”见他“不说实话”,一旁的粮管员严金林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底细”。严金林说,他种一年粮绝对不比在外面打十年工挣得少。
“打农族”
种田日趋机械化
据介绍,在七都镇承租土地的69户外来“打农族”中,来自湖北洪湖的多达十余户,安徽、江西也有几户,省内的景宁县、本市的永嘉县等地也有不少种粮好手在七都“打农”。
“进厂干个普工,一年也就1万多元工资,扣除生活费和房租,一年最多能剩几千元。”尝到“打农”甜头的老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刘老板说,在七都镇,许多“打农族”都是50岁左右的老庄稼人,在家乡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打农”不仅是老本行,关键是收入一点都不比打工差,“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上万元,而且很多农活都机械化了,体力上支出不大,人也轻松多了”。
来自丽水景宁的雷延才也认为“打农”比进厂打工更适合自己。“我今年48岁,进厂打工企业也不一定要,况且就算进去了,手脚也不如年轻人利索,可种田是自己从小干到大的活,干起来得心应手。”
雷延才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在七都镇承包了100亩土地,耕种、脱粒基本上都是机械化,租住的房子也是村民出国后留下的,除去各种费用后,人均年收入两万元以上。
“为了使‘打农族’安心种田,扎根七都,镇村两级部门每年都会拿出10多万元免费为农户提供排灌服务,各项支农补助资金也都是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邹安宁告诉记者,随着七都镇农业生产不断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打农族”在七都这方热土上悄然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七都镇6个行政村内“打农族”已不下两百人。
如今,昔日的抛荒地已变成希望的田野,外来“打农族”争相在此承租土地,他们自己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不少外来“打农族”高兴地说,“七都镇就是我们致富奔小康的乐土。”
记者 黄忠 陈彩霞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