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们一起合影留念。 见习记者 王鹏 摄
本报讯(记者 陈爱红 戎美容)“三十八年相聚诉说衷肠,眼前的朋友已经两鬓如霜,难忘当年美丽的模样……”昨天下午,17名38年前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的知青在江花宾馆聚会,他们缅怀过去的岁月,畅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发起人李艳女士说,大兴安岭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也让我们结下了一段特殊的友情。
姐妹俩紧紧拥抱
“张霞红!”“张建儿!真是你啊!”两位50多岁的女士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56岁的张建儿是特意从上海赶到宁波来的,她说:“我和她在大兴安岭有整整两年吃住在一起,两年后我到了大庆油田,也是她把我送到大庆,我们整整35年没有见面了。”
1970年,江北区的50名知青远赴黑龙江的大兴安岭松岭区独立营建设边疆,张建儿和张霞红就是其中的两名知青。
和张建儿一样,王平也是30多年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当年一起到大兴安岭的老朋友,当她一个个叫着这些老朋友的名字时,眼睛里满是泪水。
通过商报取得联系
11月10日,刚吃过午饭的张霞红接到姐姐的电话:“霞红,你家有东南商报吗?有人在报上找你呢!”张霞红家里没有商报,姐姐一字一句地读给她听,原来当年一起支边的李艳回到了宁波,李艳想通过商报寻找当年一起支边的兄弟姐妹(11月10日A06版《老知青返乡安享晚年》)。张霞红听了后,立即通过报上的电话联系了李艳。
联系到李艳,张霞红十分激动,她立即按照当年姐妹们熟悉的歌曲《一条大河》填了一首歌词,题目叫《欢聚宁波 高歌一曲》。昨天的聚会上,当年的知青们深情地唱起了这支歌曲,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喜悦尽情地宣泄出来。
还有人没联系上
55岁的阮立山是当年50名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离开宁波时的情景:“我们是宁波最后一批支边的知青,当时我们江北的知青是步行到火车站乘专列到大兴安岭去的。那天也是11月29日,我们是乘下午4点15分的火车出发的。”
阮立山在大兴安岭工作了9年,零下40℃的冬天,半夜帐篷里的炉火灭了,早晨起床被子上就结了一层白霜。每逢过年过节,想家的知青就一起对着家乡的方向唱歌……大兴安岭的难忘岁月锻炼了知青们的意志,黑土地的记忆也成了知青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聚会结束时,李艳还委托本报寻找那些没能联系上的当年的兄弟姐妹:“我一下子想不起那么多名字,陈玲娣、叶美发、黄仁康……希望他们看到报纸后继续和我联系,我的电话是66883086。”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被子一批报纸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