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第一桩
北仑港集装箱码头
1978年,国家决定开建北仑港,目的主要是为上海的宝山钢铁厂中转进口铁矿石。交通部抽调了全国最强的港口设计、施工队伍,浙江也从各地各部门抽调了200多名干部和相关设计、施工力量。
1979年1月10日,北仑港打下了第一桩,建设者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1982年圆满完成任务。在此后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北仑港区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开发建设,对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无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见证人:原浙江省交通厅厅长邵尧定
在空白中探索建港之路
为了建设北仑港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交通部抽调了全国最强的港口设计、施工队伍,浙江也从各地各部门抽调了200多名干部,时任宁波工业交通办公室副主任的邵尧定就是其中一员。邵尧定一直关注着北仑港的发展,得知北仑迎来深水港建设,他十分激动和兴奋。
“由于是建造第一个现代化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没有经验可循。”邵尧定说,从设计到施工,很多技术难题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群策群力的方法逐一解决。
邵尧定回忆起曾经破解的一个个难题,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当时从日本进口的材料中,有36000多吨的钢管,1.6米的直径,20米一节。用中国的万吨远洋船运来,因为没有大码头,只能将大船固定在海面上,将钢管通过驳运上岸。焊成的长桩如何运到海上也成了一大难题,大家巧妙地把钢管两头封起,像浮油条一样使钢管浮在海面上,再用拖轮拖到打桩处。”
1979年1月10日,北仑港打下了第一桩。以邵尧定为代表的建设者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1982年圆满完成任务。在此后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北仑港区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