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初现成效,突出表现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据统计,2007年,宁波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益达7.2亿元,创宁波市历史新高。
近年来,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使高校、中职学校办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学校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办学模式上实现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宁波市高校和职业学校将开展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视作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基本工作。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化合作办学。据悉,目前宁波市所有8所高职院校全面铺开了校企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我市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全省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各高校将企业的研究中心搬入学校,帮助企业开发、设计、研制产品,解决技术难题。
近3年来,全市已有50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宁波大学与11个县(市)区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签约各类项目100多项,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该校70%以上的专利和成果被应用于宁波市相关行业的生产实践,学校获得的1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80%与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学校主动走向社会的同时,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办学。2007年,高校教授、博士下企业的有254人,企业界人士担任高校兼职教师的有672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基本确立,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企业开始直接参与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等方面深化合作。如敏孚企业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敏孚机械系”,企业投资建造敏孚教学楼和实习工厂,投入各种设备70多套,学生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到敏孚企业实习,企业还为每6个学生配一个指导教师。
随着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创建,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完善,10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全面展开,参与基地建设专业近50个,合作企业百余家,基本涵盖了我市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得到强化,2007年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的年培训总量为38.6万人次,占全市培训总量的72.3%;产学研结合体系初步形成,高校科研水平提高,据统计,2007年全市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18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99亿元,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益达7.2亿元,创宁波市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