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专题视察
在玉皇山南麓,有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烂泥潭”——江洋畈淤泥库。作为明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重点之一,以后这里将建成一个生态公园,其中还包括新建杭帮菜博物馆。昨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辉达、顾树森、项勤,秘书长俞宝祥参加视察,副市长张建庭陪同视察。
作为20世纪90年代西湖疏浚工程的淤泥堆积场所,展现在人大代表眼前的江洋畈在历经近六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中,数百年来沉积于湖底的水、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将过去堆淤泥的地方变成宝,使国债项目用地进行环境恢复和再利用,我们非常赞成。”在仔细了解先期的三种设计方案后,视察人员对在江洋畈建生态公园的做法都普遍表示赞同。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生态”两个字。“定位一定要好,要准。”于辉达赞同地说,杭州的公园很多,江洋畈生态公园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建造上都要突出生态特色。
于辉达指出,将江洋畈生态公园建成精品,要从文化和自然两个方面考虑。杭州的文化底蕴很深,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要将西湖文化和钱塘江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建筑风格上要通过文化内涵反映出杭州特色。同时,江洋畈的所有植物都是西湖淤泥带来的次生植物,是西湖植物的景观荟萃,要将它们进行整理归类,尽可能保留其自然生态的原貌。
于辉达强调,基于江洋畈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在设计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原有坝体的安全;在工期上,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在建筑面积上,坚持“最少干预”原则,体量宜少不宜多;将现有方案的优势部分综合起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水准整理建设,真正将江洋畈生态公园打造成21世纪杭州西湖公园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