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一个山头不断向外冒着黄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这里的山和树,全被镀上了一层黄,大片病恹恹的毛竹耷拉在山间,枯黄的灌木随萧瑟的风零散向下飘落……
这是记者昨天在衢州市衢江区上方镇白坑村看到的景象。这一切都源自一座燃烧了6年之久的“火焰山”。6年来,当地政府一直想尽各种办法“灭火”,但火焰山依旧不灭。
最近,他们请到了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专家们对“火焰山”作了详细调查,最终拿出了灭火方案。“我们终于借来了真正的‘芭蕉扇’,如果不出意外,‘火焰山’明年将会彻底熄火。”衢州市国土资源局衢江区分局一位负责人自信地说。
老煤矿变成“火焰山”
驱车从衢州城区到上方镇白坑村需要两个小时,这里是衢州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但连绵不断的大山里蕴含着丰富的石灰石矿,因此,烧制石灰是这个镇的支柱产业。
一进村,一股臭而刺鼻的气息就扑鼻而来,村里人指着远处一座冒着黄烟的小山包说:“这是二氧化硫的味道,就是这座火焰山里冒出来的。”
“早些年,当地人都是用这里生产的石煤来烧制石灰,由于石煤燃烧率低,污染重,而且在石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自燃,所以从2002年起,石煤矿就关闭了。”衢州市衢江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工程师周尚仪说。
“石煤矿关闭后,空气尚未隔绝,这些石煤就有了自燃的客观条件,当达到自燃点后,石煤就不断地燃烧起来。这种现象挺常见的。”周工解释了“火焰山”形成的原因。
冒烟的山头高约百米,沿着堆满散乱黑色石煤的崎岖山路,10分钟就可到达山顶。接近山头时,硫磺味更加浓烈,忍不住要咳嗽,眼睛也被熏得流泪。整个山已成不毛之地,黄烟把山体熏成了黄褐色,到处残留着斑驳的硫磺。而在远处黄烟难及的另一个山头,却是满目葱茏。
竹林不生笋油茶不结果
白坑村不大,数十家民居零星地分布在山脚下。已过不惑的郑石林开着拖拉机回到自家楼房前。老郑的楼房在村里算是气派的了,上下三层,颇为醒目,但照样被黄灰蒙了一层。“6年来我家从来就没有开过门窗,不敢开啊,这烟厉害,见什么伤什么。天晴时还好一些,一下雨把黄烟压下来,连呼吸都困难。”
村民们的家用电器也很短命,常常用不到一年就要出毛病。“连修电器的人都奇怪,你们这里的电器怎么这么容易锈啊。”老郑苦笑着说。
黄烟飘到哪里伤到哪里。“你看这黄黄的毛竹,已经不产竹笋了,村里的8000亩毛竹林基本成了废物。油茶也不结果了,板栗也没有了,这些山货以前都是城里人的抢手货,自从山头自燃后,就变成这样的光景了。”村支书蒋治云长长一声叹息。
喷水两月不管用
其实,多年来,当地政府也一直在想方设法熄灭“火焰山”,但是,他们用的“芭蕉扇”似乎都不管用,“火焰山”一直在顽固地燃烧。
第一把“芭蕉扇”是“水”。火最怕水,这是一个常识,用水灭火成了当地政府最初的想法。当时的矿山业主曾调来两部高压水泵,对准冒烟的山头连续喷射了2个月。喷的时候烟尘被暂时压下去了,但只要水泵一停,黄烟就会迅速冒出。忙活了两个月,一点用都没有。
第二把“芭蕉扇”是“泥”。没有空气火也不能燃烧,于是,当地政府用黄泥浆覆盖山头,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大量的黄泥浆从山顶厚厚地浇下,覆盖了整座山头,黄烟果然没有了。但好景不长,黄泥浆慢慢干起来后,黄烟又从泥巴裂缝中钻出来。很快,黄泥浆全部干枯脱落,火焰山又恢复原状。
“后来我们又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周尚仪说。
专家出马灭火有望
当地政府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到处求医问药,最终找到了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该所的专家经过实地调查后开出了前期“药方”:先对已经被伤害的山体进行除杂复垦。
除杂即是对火焰山周边的杂草进行清理,以免燃点转移,引发山火等次生灾害,然后在裸露的山体上铺上厚厚的土层。“这些土层上同时种植经济类作物,为将来全面恢复青山做准备。”上方镇镇长林晓明说。
为了彻底扑灭“火焰山”,地质专家在村里住了3个月,全面了解了山体自燃的状况,制定了一套封堵风洞外加平坡的灭火方案。
“这个‘火焰山’就像是一个燃烧的蜂窝煤炉。专家发现,煤矿山下原有风洞,它与煤炉下面的风口相似,堵住了风洞,相当于堵上煤炉的风口,彻底隔绝氧气,石煤就失去了自燃的条件。平坡就是直接挖去石煤矿上部燃烧的地方,双管齐下,‘火焰山’非熄不可。”林晓明形象地对专家的灭火方案做了解释。
“扑灭‘火焰山’的可行性报告都已经做出,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灭火工作年后将全面展开,如果顺利的话,‘火焰山’将在明年年底彻底扑灭,我们将还老百姓一片蓝天碧水。”衢州市国土资源局衢江区分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