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北区城管义工在清河社区开展活动。(胡建华 摄)
本报讯(见习记者秦 羽 通讯员陈灵燕)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昨天是第23个“国际义工日”,江北区50多名城管义工走上街头,调查居民垃圾收集情况,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1吨废纸可造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20棵30年树龄的树;1吨废塑料再生利用可制0.7吨汽油或柴油;1吨玻璃回收后可生产2万只容积500毫升的瓶子……”日常随手丢弃的垃圾的“珍贵性”,让参加活动的市民大吃一惊。
“去年,江北区的生活垃圾有6.3万吨,这些混杂了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由于清理区分难度大,只好都运到焚烧厂焚烧,而未能被循环利用。”城管义工协会江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大家只要在倾倒时稍作区分,垃圾就能变废为宝。”
陈全余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大一学生,得知城管义工要举行活动,他赶在活动开始前报名加入城管义工。在凛冽的寒风中,陈全余和同学们发宣传单、收调查表、分环保袋,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城管义工,既增长了知识,又做公益,一举两得。”
“我平常只是把旧报纸和可乐瓶收在一边,其他垃圾哪些能回收、哪些不能回收也分不清。”北岸琴森住户罗华兰觉得自己平时虽然也注意区分垃圾,可并不合格。“城管义工这样宣传一下,我就清楚多了。”和罗华兰一样,市民们都觉得这样的知识普及非常有用。
“可回收垃圾桶是绿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黄色的,同学说有红色的垃圾桶,可我没见过。”江北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朱毅修对垃圾分类的了解让义工们刮目相看,他还说,要把新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同学。
洪翠英是名热心的城管义工,特地从正大小区赶来参加活动。“我平常也不清楚垃圾究竟该怎么分类,这次来主要是学习,回去后也好告诉周围的人。”洪翠英说,居民们并非不愿将垃圾分类,而是缺乏相关知识。“一人代表一家,每户只要有一个人懂了,就能慢慢改变乱丢垃圾的习惯。”
新闻链接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塑料、橡胶、金属、玻璃、纸类、纺织品、竹木类等适宜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应放在绿色桶里。
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厨余、果皮以及灰土、杂草、枯枝等不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应放在黄色桶里。
有毒有害垃圾:指不加妥善处理对环境可能造成现实或潜在危害的垃圾,如废旧电池、废电瓶、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等,应放在红色桶里。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厨房玻璃柴油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