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
“孩子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假如我是一条狗》,让我很感慨,我给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不是太少了!”杭州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50年庆,搞了一个“闲暇教育论坛”,一位父亲讲了女儿的一篇作文,在小姑娘看来,做学生还不如做一条狗,吃了就睡,醒来找个球玩耍一下,没有功课压力,每天傍晚还有放风时间。
看了这篇作文,这位父亲自我检讨:每到双休日,他给读三年级的女儿安排得满满的,除了作文、数学、英语培训,还有钢琴、绘画,“总以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她好,可现在想想,那么多培训,又有多少是她真正喜欢的呢!”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话题,现在孩子的周末,一点不轻松。
一个男孩说,他读四年级,他喜欢航模、画画,这两个兴趣班是自己要求报的,每次活动结束,他很快乐;他还有两个培训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英语,这是妈妈要求的,“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上这两个班,是为了让他们开心。”
的确,现在不少培训班,早已经成为“家长兴趣班”,不是因为孩子想要,而是父母觉得有必要。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做过一个调查,以活动为主的“快乐成长大本营”很受孩子喜欢,一旦跟培训课有冲突,竟然有近50%的家长选择放弃“快乐成长大本营”。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谷平认为:“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班,其实很矛盾,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参加各种培训,他是否感受到快乐!一味参加培训班,忽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可能导致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