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8年至今,杭州师范大学已整整度过了100个春夏秋冬。在即将迈入第二个百年时,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杭师大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若干意见》,从支持杭师大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提出要以超常规手段实现杭师大的超常规发展。叶高翔在杭师大的出现,就是其中的超常规手段之一。
“我喜欢教学生,搞科研,也沉浸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打动我的不是杭师大执行校长之职,而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支持杭师大创一流的坚强决心。”叶高翔离开浙江大学来到杭师大担任党委副书记、正校级执行校长之职时,身边许多人都觉得诧异。可叶高翔自己心里很有底,他说:“我看到了杭师大的未来!”
昨日是叶高翔走马上任的第二天。本报就杭师大如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打造杭州的“哈佛”、杭州的“斯坦福”这一话题,对这位杭师大的新“掌门人”进行了专访。
“现在的杭州,需要一所与自身发展与定位相适应的一流综合性大学,杭师大作为杭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作为杭州市属最高学府,理应承担起打造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重任。”叶高翔认为,杭师大不仅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还具备跨越发展的现实基础,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兄弟院校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拼搏17年,一定能实现创一流的奋斗目标。他还用香港科技大学作比,认为杭师大也能成为杭州高校的一匹“黑马”。
刚出任杭师大“掌门人”,就得担起创一流的重任,很多人觉得这副担子过重了。对此,叶高翔坦然地说:“创一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回避。但关键是我们要正确估量困难,树立信心,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使出几招‘撤手锏’,实现杭师大超常规发展。”
什么是叶高翔眼中的“撤手锏”?“超常规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推动、社会服务、校园建设。”叶高翔认为,实现杭师大创一流目标,一方面必须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一方面必须摸清杭师大的“家底”,充分挖掘杭师大的潜力,重点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推动、社会服务和校园建设五大问题。
“培养引进人才是每个学校都在强调的问题,但首先要明确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是否与这所学校、这座城市相匹配。第二要高度关注引进人才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第三要以人才引进和团队引进,推动学科的梯队建设和学科交叉。第四要落实人才引进的系列措施,搭建干成事业的良好平台。最后不仅要重视科研型人才,还要最大限度调动行政管理、秘书、技术甚至后勤人才的积极性。”叶高翔说,他最近一直在思考杭师大的未来,而他发现,仅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就是一篇需要好好琢磨的大文章。
提到校园建设,叶高翔就显得特别兴奋。“在余杭仓前划出3000多亩地,用于支持杭师大新校区建设,这是市委、市政府史无前例的大手笔。”据了解,事关杭师大新校园建设的《杭州大学城城市设计》方案评审已转入社会公示阶段。
“我无法用详细的语言描述,但是我希望新校园既符合校园规划规律,又不失大胆创新,既体现杭州特色,又不失现代时尚,既有自我个性,又与周边的余杭塘河、仓前湿地相融合。校园中有弯弯曲曲的河流,河中有鱼、有野鸭还有天鹅,有高低起伏的绿地,有花香鸟语的小树林,有艺术品般的校舍,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知识殿堂,也是一方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灵感的宝地。”
“希望我们新校园河边的标志性建筑,也许是杭师大未来的音乐学院,是一座充满杭州浪漫韵味的艺术极品,就像悉尼歌剧院那样,当人们沿着余杭塘河经过杭师大新校园时,一定会下船到校园拍照留念,那么新校园就真的成功了,她可对大师级的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说到这句话时,叶高翔的眼神中满是憧憬。
叶高翔:浙江长兴人,1958年7月出生,1981年7月入党,1977年11月参加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导。1995年1月起先后任杭州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1999年7月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副院长,2003年4月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05年2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杭师大党委副书记、正校级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