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
12月14日清晨,海拔四五百米的文成县巨屿镇张平村,在冬天刺骨的山风中显得格外清冷。村口,张平村村支书潘启教等几位老人,正在为村里患白血病的13岁男孩潘大伟送行。潘大伟将去杭州做化疗。
就在3个多月前,潘大伟,这个面目清秀的男孩,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发,差点死去。是潘启教等村民的坚持,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几个月里,潘大伟仿佛成了村民们共同的孩子。
张平村是个贫困的小山村,只有500多人口,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经商,余下留守的五六十村民多是老弱病残。就是这样不富裕的村里人,却帮潘大伟筹到了近15万元救命钱。
连夜筹款
救回病危男孩
9月20日晚上10时左右,张平村很多村民正准备休息。一个不幸的消息突然从温州传来:潘家的孩子潘大伟快不行了!正往家里赶,请村民们帮忙连夜准备后事。
听到消息,村支书潘启教和村长郭瑞荣一起,赶紧把村民都叫到了大伟家。
晚上11时左右,载着潘大伟的急救车到了村口。潘大伟戴着氧气罩,神智模糊。他的父母一下车就瘫软在地。村民们扶的扶,抬的抬。一时间,吆喝声,哀哭声,打破了山村夜晚的宁静。
“孩子真的不行了吗?我看看。”村支书潘启教焦急地凑到潘大伟面前,仔细地看着。“妈妈,我痛,我冷。”躺在床上的潘大伟突然哭着向妈妈伸出手,重复着这句话。
村民们看到这个情景,很难过。“不可能,孩子还有救。这不是病危的表现。”“这么漂亮的孩子,太可惜了,我们不能放弃。”“先别太难过,我们再想想办法。”
潘大伟一家是村中最困难的一户。他的爸爸潘启业4年前在温州一个工地上接水管时,从二楼摔下,康复后跛了脚,脊椎留下严重的老伤,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夫妇俩靠在温州市区摆地摊卖大蒜为生。
村支书和村长等人和村民们经过一番商量,当即做出决定:决不放弃孩子。马上送县医院再抢救,哪怕孩子真的死在半路上!医药费不要愁,大家一定帮忙想办法!
当即,老人们纷纷拿出自己身上的钱。彩木婆婆150元,五太奶奶100元,80岁的潘联绢200元,连低保户潘启满也拿出了50元……加上村委会出的5000元,当晚,张平村筹捐到1万元。
村民帮忙联系到了车子,立即将潘大伟抬上车,向文成县城的医院出发。
全村总动员
8天再筹15万
经过县里医院一天一夜的抢救护理,病危的潘大伟病情稳定了下来。医生建议立即送孩子到市区或大医院继续治疗。
刚刚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潘大伟经不起长途颠簸,而且即将到来的巨额医药费还没着落。大家决定先带孩子回家休养几天,顺便再为他筹钱。
以村委会为主,在家的村民每天都拨打着在外经商的亲友们的电话,让他们也帮着筹集医药费。
大伟的妈妈胡海燕有个笔记本。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之后8天时间里,不断增加着捐款人的姓名。一次性给1万元的就有四五位。其中虽然有几位的捐款前都写着“借”字,但谁都知道,这笔钱的出借年限也许是无期的。
与此同时,村里的老人们想尽各种方法为孩子治病:走几十里地,去旁边的老中医那寻找民间偏方;自己上山,为孩子挖也许能治病的草药……
9月28日,捧着这暖心窝的15万元,大伟一家来到了杭州浙大附属儿童医院。经过一个半月的住院治疗,大伟的病情好转了,但还不能进行化疗,同时,医疗费也已几乎全部用完。11月13日,一家人暂时回到了村中。
他是好孩子
我们一定要救他
村民们纷纷来看望。大伟9月刚刚上初中,开学才一周多,就出现发烧和流鼻血的现象。9月20日出现危重情况。看着一位位慈祥的长辈,大伟睁着漂亮的大眼睛,腼腆地笑了。
离开学校这么久,大伟很担心自己的功课落下。去杭州时,身体虚弱,没有带课本。一回到家,虽然大部分时间呆在床上,但只要精神好一点,潘大伟就会就着木屋里有些昏暗的白炽灯,翻翻还崭新的初中课本。
一次,学校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看潘大伟,这让他高兴了许久。等同学们走了,潘大伟轻声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学。”
“等你病好了就可以去了……你害不害怕生病?”妈妈忍着眼泪问。
“我不怕这个病,我怕的是家里没钱。”孩子说。
大伟的成绩很好,几乎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12月9日,潘大伟在文成县医院的最新验血报告出来了,经咨询,可以给他进行化疗,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经过一段化疗后进行骨髓移植。按潘大伟的病情,成功率将会非常高。
村民们听到这个好消息都非常高兴。村支书潘启教说:“这是个好孩子啊。我们一定要救他。”但同时,大家也在心中暗暗担忧着医药费的问题。
巨屿镇妇联、文成县妇联等单位,从张平村村民们那里得知潘大伟的事情后,已开始着手联系一些社会力量,为潘大伟筹款。
大伟是不幸的。
年仅13岁,却要遭受病痛的折磨,要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本就贫困的家庭,正在面对怎样痛彻心肺的打击。
大伟一家又是幸运的。在他们遭受劫难时,还有一群这么可爱的村民温暖着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