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老板众多,逮个人名片上都印着“某总”。浙江还有这样一批特殊的人,他们不一定经营企业,但身边有一大群企业家朋友;他们不是什么行政领导,但在社会上声望挺高,“一呼百应”;他们不是经济学者,却以研究民营经济问题、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等为己任。他们,往往是一个行业协会或一个高校研究院的领导者,联系着一帮企业家学员(会员),被尊称为“会长”、“院长”或“秘书长”。
比如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几年前带领一大批温州商人到北京洽购国企,着实风光了一把;随后除了带领企业家团队奔赴各地考察项目,他还数次撰文呼吁温州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呼吁民间金融试点,呼吁给企业减税……由于热心又高调,他被很多人称为“全国最忙的人”。
又如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强龙,他的研究院已经培训了数千名企业家学员,“桃李满天下”。经济繁荣期,潘强龙喜欢带着学员们去各地同学的企业参观学习,所到之地东道主管吃管住管玩——院长驾到,那很有面子啊!现在,很多学员企业忙着苦练内功转型升级,潘院长还是脚不停歇地到处考察,找那些优秀的学员企业,帮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
经济面临困境,企业忙着自救,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就是有着广泛人脉的院长、会长、秘书长们,这些院长、会长们,最近就分外忙。
“学究院长”满世界调研
潘强龙,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被他的企业家学员广泛地尊称为“老潘”。他家离西湖很近,以前,每天早上他会去西湖边骑车锻炼身体,白天有空则带领一些学员到各地学员企业参观学习,既是考察调研,也是喝酒聚会,日子过得挺滋润。
可今年以来,浙江一些企业陷入了调整期。调整得好,可能来年更加发力前进;调整不好,可能就得关门另起炉灶;更糟糕的,有些企业出现资金问题,面临破产境地。潘强龙曾经“滋润”的调研生涯,转而变得更严肃也更有重量感。政府、媒体纷纷关注浙江经济现象,好多人找到他,让他带领考察团队,去寻找现在的形势下最典型的转型企业。
“中央电视台想做一批‘逆风飞扬’的企业,我刚刚跟他们去下面调研回来。我推荐了几个学员企业,是在今年做得特别好的。”潘强龙说,他的学员里有一个原来做消防器材的,前两年开始转行做压力容器,销往中东地区,一年利润几个亿。
“还有一个做玻璃胶水的,今年也大赚。原来玻璃幕墙上用的胶水大部分得进口,他们靠自主研发,产品已经大量地取代进口产品,潜力很大。”
除了在浙江研究企业个案,潘强龙还自己掏钱去各省的大企业学习,已经去了广东、江苏、山东等地。
“越往北形势越好,越往南景象越糟。广东东莞那边的企业,很多老板都是台湾、东南亚人,把厂一关,自己跑路了;我们浙江企业,都本乡本土的,拼了命在干。山东江苏大多企业不是外向型的,所以在本轮经济衰退中反而受冲击不大。”
他甚至还去了美国、德国、荷兰等,看看他们那边的中小企业情况,联系当地中小企业协会,寻找借鉴。
走了这么多地方,并不是他闲。潘强龙说,作为研究院的院长,他也非常想弄明白,浙江经济、浙江企业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他很希望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跟学员分享。
“这次金融风暴是结结实实的一课,我觉得浙江的企业家要重新调整心态,解决好‘欲望’和‘驾驭能力’的矛盾。今年很多企业倒下,都是因为一时贪心去做并不熟悉的房地产等行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我们有很多学员反而逆势增长,是因为他们前几年在积累,在学习调整。”
潘强龙说,浙江的民营经济很多都是小型的,“小并没有什么不好,不要一味想成为大公司。我去德国、意大利、荷兰考察,意大利的名贵手工制品企业,规模都不大;德国有很多隐性冠军,企业很小,实力却很强。”
“元老主任”忙着添新课
说起自己的企业家学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CCE)中心主任张建国眯着的小眼睛闪闪发光。浙大CCE中心主要负责企业家经理人的培训,成立于1999年,是浙江“老板培训”中的元老。经过持续的努力,这位主任已经培养了约6000名“老板毕业生”。除了杭州的“同学会”总会,浙江各地都成立了分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实力惊人的联合体。
今年,这些老板学员们交给张主任的成绩单大多还是很优秀的,特别是一个在西北做企业的学员,更是把在CCE中心听到的课程活学活用,让张建国心里特别欣慰。
“那天是讲宏观经济,我们请来的专家在课堂上预测,说煤价暴涨肯定不是长期现象,近段时间就会回落。那个学员一听,他公司正囤着不少煤想等价格涨上去赚钱呢,休息时间马上打电话回总部,吩咐‘那煤不要囤了’。没多久煤价果然跌了,他们因此避免了数百万元损失。”
一个企业家可能只有一个想法,可人数一多,想法和创意就多了。CCE中心的许多同学,都合伙搞起了公司、农庄、会所等等,好不热闹。
可是,“同学经济”好时虽好,赔钱时却也把大家都“套”进去了。张主任眼下就正为桌上的一份材料发愁。他的几个学员,筹集了一笔钱,加上银行贷款、民间资金等,在江苏合作开发了一个大型地产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投资10多亿元。
“今年宏观政策一紧,他们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现在不得不重组。可这么大的盘子,谁能接得住呢?”
学员向张主任求助,请他在同学圈里广为寻觅合作者,共渡难关。张主任却为难了:推荐是可以,但万一把更多同学拉下水不是糟了?
最后,张主任把情况告诉了房地产班的同学,点到为止。他决定,自己作为教育者,还是应该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努力:备课。
“今年很多企业遭遇困境,是因为我们遇上了从未有过的复杂情况,我们能从中获得很多教训,并且把这些经验教训放到接下来的课程里。”
张主任打算,在未来的课程里增加更多“宏观形势分析”,增加“企业应对危机”等内容。
“以前我们上‘如何投融资’,以后则要增加‘如何控制资金链风险’,还要增加‘企业家心理调适’等内容。还有,浙江大学丰富的科研成果将被利用起来,我们要分发‘企业与浙大合作的产学研报告’给学员,让企业和高校结合得更紧密。”
“投资会长”全国去考察
蔡骅,浙江省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骅接触的都是企业家。而他自己也正经营着一个投资公司,任副董事长、总裁。
说起自己公司的投资情况,他坦言:“资产缩水呗。”
“就跟股市里一样,不管你有房子、设备、债券还是现金,所有资产都缩水了。以前进行股权投资,起码都给10多倍溢价的,现在股价都跌到地板了,给5倍溢价也亏啊。”
曾经炙手可热的风投行业,现在一下子沉寂了不少。蔡骅说,他们常常组织企业家跟项目的对接会,以前一个好项目必然遭到哄抢,身价暴涨。“身价越涨越高,项目所有人总觉得‘还可以更高’。现在情况变了,项目方觉得‘这样已经很低了’,可投资者觉得‘肯定能更低’,迟迟不出手。越不出手,项目就越不值钱,资金流动性就越差。”
跟这样的投资者接触多了,蔡骅觉得“在钱的态度上,最牛的投资人跟菜摊老板也没啥差别:高了觉得可以更高,低了觉得可以更低”。
投资行业现在算比较冷清,但作为浙江省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的秘书长,蔡骅的组织工作不可不做。他们还是经常组织对接,组织企业家沙龙等等,“要保持看项目的热情”。
“我觉得龙头企业的股票、有刚性需求的原材料等,都是值得投资的,市场已经开始回暖。”蔡骅说,近期他们组织了一批投资人到宁波考察一个风电企业,气氛挺热烈,感觉大家热情又高了一些。考察结束,还有投资经理现场作对联一副:
沪杭甬三地联动群英会,
投融资共话成长重价值。
“全能会长”365天忙接待
周德文虽然常驻温州,却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名气。这跟他近几年几乎全年无休的努力奔波有关系,也跟作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的他率领的特殊群体有关系:温州企业家。
近期,周德文成了房地产商眼中的“香饽饽”。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更加紧张,他们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武汉、长沙等地纷纷来到温州,寻求当地民间资金的支持。周德文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者,更别说每天接好多求助电话了。“如果真要一一接待,恐怕365天没有一天能停的。”周告诉记者。
全国各地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积极“跑部前进”——跑到各政府部门,争取国家、省级投资项目及资金;也积极“跑温求金”——希望得到温州民间资本的青睐。温州几乎每个月都有80多批县级以上政府来招商引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批各地来温的政府官员。
除了频繁的接待、考察任务,周德文还积极奔走呼吁各种试点和政策,比如呼吁允许民间合法放贷、地方债券市场试点、放宽财政政策、直接减税等。
“针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允许温州市政府发行债券筹集地方建设资金,既能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到位,又能够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可以扩大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
“温州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经济运行发展自有其规律。比如,温州的民间资本特别充沛,以前这些钱只能在地下钱庄流动。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比如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等,民间资金有了越来越大的空间。我们还在呼吁一些民间金融试点,希望温州成为先行者。”周德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