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短消息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中医传承,需纵横结合

   温州网讯 近日,附一医中医科主任单泽松专门前往杭州,检查部分在杭学生的实习情况。他还有一个身份,温州医学院中医专业教研室主任。明年6月,又有一批在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准中医”将走上工作岗位。

   单泽松告诉记者:“医疗水平的发展势必带动这一行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现代的中医人才首先要熟知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温州医学院自2002年成立中医系以来,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目前中医学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达500余人。

   推荐阅读

   国务院鼓励房产企业以合理价格促销

   澳洲牛人家中自制“闪电”

   温州晨曦涉嫌走私卷入“燕窝门”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姐弟成黑户

   金融风暴“冲击”高速车流量

   元月10日起春运机票涨价

   2007年从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的林西,从大三至今,一直保持着每周抽时间去一位老中医那里“旁听”的习惯。这样的“旁听”,在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阮棉钦看来,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师承。“这是保证中医传承的特有方式。”他表示,近年来,我市中医人才培养一直就注意与传统师承方式结合。前不久,我市财政首次拨款80万元,用于支持中医人才培养。与此相配套的,《温州市以师承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出台,“计划培养中青年中医药人才40名。”

   从大专院校接受系统的培养,到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个别师承,这条纵向的“培养线”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医术精湛、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中医,也为中医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市完成了对12名省中青年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提升。近6年来,我市获得省市各级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近50个。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由于温州医学院研发团队围绕温莪术GAP基地建设及项目研发成果突出,成为我市中医药领域的一支奇葩。其中,研发的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已收录于中国药典,是国家一类新药。而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课题”也在温州启动,该课题获得科研补助经费140万元。

   纵向的培养最终引向了人才队伍的“金字塔尖”部分,单泽松觉得,还应该关注“金字塔底”。“我们曾经一届招过4个班级,但今年只招了2个班,一个是我们觉得要‘精耕细作’,另一个就是考虑到就业。”单泽松表示,能在毕业后进入市一级医院工作的学生还是少数,就业难成为中医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中医人才占了全院人才比例60%以上,但是县里的中医院情况并不好。”市中医院院长傅晓辉说,由于医疗市场化改革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基层中医院普遍处境困难,中医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据了解,全市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普遍没有中医药人员,也没有配备中药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逐年减少,这些都是中医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单泽松的想法是,鼓励新型的中医人才到基层去,去壮大横向的线。“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的医疗方式,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诊疗成本比西医低廉,适合社区和农村的现有医疗条件,也符合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解决常见的一些病症上,完全可以取代西医。”

   “中草药‘简、验、便、廉’的优势,在农村和社区的疾病防治中有独特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与单泽松不谋而合,阮棉钦透露,“中医药全面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挥其在农村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重点要继续培养农村中医骨干人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中的应用。”

   这或许会给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人们带来动力,也给亟待壮大的中医药事业拓出新的发展领域。正如记者日前看到的一份对于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工作报告上所说:人才的培养最终带动的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与时俱进,跟上历史潮流,并对前辈名家经验学术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记者 林赛君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