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小明的妈妈吧,小明上课的时候突然晕倒了,现在正在第一医院抢救……”昨天,家住市区城北的陆女士致电党报热线,反映自己接到一个诈骗分子打来的电话,幸亏警惕性高,要不差点就上当了。
神秘电话说得有模有样
陆女士说,诈骗电话是打到自己小灵通上的。电话中,一名操普通话的女子语气急促地说,小明在学校上课时晕倒了,现在已经送到医院抢救,女子要求陆女士马上汇款到医院的账号,给小明支付医药费。
“学校的老师我都是很熟悉的,平时他们给我打电话,都是说嘉兴话的。”虽然陆女士听到儿子小明晕倒的消息后心里着急,但这位“老师”的口音令她产生一丝怀疑。随后,陆女士假装客气地询问该女子是哪位老师。“她说她是教务处的陈老师,我就故意说教务处没有姓陈的老师啊,对方一听这话立刻把电话挂断了。”
“挂了电话后我立刻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证实这个电话是诈骗电话。”陆女士说,自己是孩子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委员,对学校的老师很熟悉,加上平时关注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因此这次没让这个女骗子得逞。但是,她心里还是很担心:“这个女的好像对小明和我的情况特别熟悉,小明上几年级,在哪个班,我在哪工作,她好像都知道。”
家长委员会名单太翔实
对于自己的信息为何会被一个骗子掌握得如此翔实,陆女士反复想了很久。最后,她把怀疑点放在了自己家长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上。
按照陆女士的提示,记者登录了小明学校的网站。在该网站上,记者看到了一份该校《第二届家长委员会名单》,这个名单上的内容可谓丰富,包括“家长姓名”、“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工作单位”全部可见。
陆女士还告诉记者,这个名单刚刚放在网上时,家长的电话也都公布出来了。“骗子打我的这个小灵通号码,就是当时被公布过的。”发现了这个问题,陆女士立刻给学校打了电话,让学校通过短信平台,通知家长防止上当。
每个人都应该
有信息保护意识
“学校把我们委员会委员的名单公布出去是出于好意,一是为了我们之间沟通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其他家长和我们沟通方便。所以,我只想提醒一下有类似情况的学校。”电话中陆女士表示,要不是这次有骗子打电话过来,自己对这个信息真的是没什么概念,现在看来,这样的信息还是不应该这样“直白”地在网上呈现出来。
昨天,记者随机登录了我市数家学校的网站,在这些网站中,很多学校都开辟了家校联系的渠道,可喜的是,他们在信息公布方面,采取了一些诸如需要身份验证或密码登录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