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
林先生是个较真的人。最近在古艮山门和汽车东站旁,新添了两组雕像,林先生左看右看觉得不舒服:“两组雕像里的牛都少了一样东西,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接触过农村里的牛。”
其中一组雕像坐落在汽车东站天桥旁,名为新塘丝织,表现的是一个小孩满脸笑容地坐在一头水牛的背上。记者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少了什么东西。
“你肯定是城里人,没看过真正的水牛。”林先生笑了笑,指着水牛的鼻子说,“这里少了个鼻环。”
林先生说,这头水牛塑得很生动,但是只要是农村里出来的人,都会发现少了鼻环的这个硬伤。
8岁就开始帮家里看牛的林先生可以说是在牛背上长大的。“在农村,只有小牛犊才不打鼻环,不牵牛绳。只要是1岁以上的牛,必须在鼻子上打一个孔。插一根竹子或木头进去,叫做鼻栓,而且必须长期带着,不能拿下来。不然,人怎么指挥牛耕田?”林先生摇摇头说,水牛又倔又好斗,受一点刺激就会横冲直撞,所以这个鼻环是必不可少的。
“没错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林先生刚说完,来自慈溪的陆先生也插了进来,“我7岁放牛,放到14岁。牛栓是肯定要上的,不上牛栓是不能出栏的。不然,骑在牛背上的小孩可是会被牛摔下来的。”陆先生说,艺术源自生活,雕塑的这个细节实在不应该忽视。
不过,也有人忍不住跳出来替雕塑打抱不平。“艺术有点创新有何不可,这又不是写实记录。”“夸张本来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何必如此苛求这组雕塑。”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说。
很快,在雕塑面前展开了一场小型辩论会。记者发现,对缺少牛栓持宽容态度的大都是学生模样的人,而和他们辩得起劲的则是路过的外来务工人员,结果双方谁也没能说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