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许多毕业生通过求职网站寻找工作。一些毕业生为了不错过好的就业机会,制作简历往往十分详细,而且“逢网必投”,这些人被称为“海投族”。可往往没过多久,“海投”的烦恼就来了——工作尚无着落,各类职业中介、求职培训的电话却来了不少。正忙于找工作的杭州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小沈,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原来,她在网上投递求职简历,无形之中泄露个人信息,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海投族”个人信息外泄
为了增加找工作的“命中率”,很多人选择在招聘会上“海投”简历。“多投一份简历,就可能多一种选择。”浙大09届毕业生小邹则告诉记者,电子简历无需打印、装订,成本低廉,投再多也无所谓。
邹同学告诉记者,近一时期,他开始在人才市场和网站上投大量简历求职。不料,他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如买房购车、空中交友,甚至还有办假证的。他怀疑是“海投”求职简历惹的祸。
据介绍,这两个月他共投了50多份简历。最近一次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时,他思索再三,没有留手机号码,而是留下了所租住房子的座机号码。招聘单位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表示邹同学可能会因未能及时接到面试电话,而失去工作机会。
在杭州人才市场,记者随机对20几名求职者进行了调查。发现约有三成求职者有着同样的担心,四成求职者表没有考虑过,其余三成表示无所谓。其中大部分求职者表示无奈,“总不能不留联系电话吧,还是找工作重要”。
求职未成引来推销信息一大堆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多个求职网站,点击后发现,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只需填写简单信息即可注册成为会员。但网站要求“个人会员”提供详细个人简历以供企业选用;而“企业会员”只需提供简单信息,即可浏览部分求职者简历。
据了解,一些网站提供的简历模版要求填写很多信息,甚至包括身高、体重、父母职业及住址等。此外,一些网站只罗列出企业信息,由毕业生自行选择后在网上投递简历。而企业发布就业信息也相对简单,注册后即可公开,无需中间审核。
大四学生小徐在8家求职网站上注册并提交了内容翔实的简历。不久,他就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有推销求职培训课程的,有推销保健品的。小徐在网上投递简历后,还曾接到一家企业的“面试”通知。当他兴冲冲赶往“面试”地点——庆春路一商务楼时,才发现所谓“公司”其实是一家职业中介,需先缴费才能获得信息。
企业处理简历要有人情味
据了解,每年春节过后或六七月份大学生毕业之际,杭州的各个人才市场都会进入人才求职的高峰期。在刚刚结束的浙江大学2009届毕业生冬季招聘会上,各招聘单位就提供岗位近2000个,吸引了数千名求职者。
在去年底举行的浙江大学2009届毕业生冬季招聘会上,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前来参加招聘会的学生,从早上9点就开始排队。记者发现,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准备了一叠简历。宁波某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黄先生说,一天下来,他们共收到简历300余份。记者就这些简历的处理问题咨询这位负责人时,他表示,对于用不着的简历会“处理”掉。
杭州一家度假酒店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他们会留档保存一段时间,之后定期更新清理。这些个人信息一般会保存两到三年。他表示,留档会占用很大面积,但对于求职者的简历,他们会尽可能保存更长时间。
湖南某机械公司驻杭州办事处的郭先生则表示,“我们会在没用的招聘信息上画个符号表示废弃,之后当废纸变卖。”对于记者提出的是否会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的问题,张先生表示没有想过。有的单位甚至毫无避讳地表示,没用的简历会随意丢弃。
简历加“标签”可以维权
省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招聘单位造成个人招聘信息泄露,形成损害的,受害人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予以赔偿。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建议,求职者可在求职简历上加注标签,如“此简历仅限于某次招聘的某单位”等,这样的标签也可作为维权证据。简历中尽量不要有身份证号码、毕业证书复印件等重要信息。
据某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史老师介绍,年轻人求职过程中遭遇隐私泄漏并不鲜见。部分公司对求职简历不注重保护,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省内某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有关人士指出,如今各类求职网站良莠不齐。毕业生求职时,应尽量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权威求职网站,切勿随意投递个人简历,以免泄露个人信息。投递简历时应有的放矢,不要抱着“广种薄收”的想法四处投递简历。同时,求职网站也应事先对相关招聘单位进行审核,把好前道关口,并严格规范网站会员获得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谨防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