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3日讯
隆冬的武义山乡,89岁的姚炳塘默默地在一座石砌坟墓边拔杂草,寒风如刀子一样割人,但老人依旧不停手,脸上甚至沁出了汗水。坟墓里是他亲手掩埋的305个矿工兄弟,这些兄弟都是死在了日本鬼子的残暴的刺刀下,姚炳塘不想让杂草掩盖了工友的坟茔。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这个墓地后,这段日子,姚炳塘一直在各地讲述着关于这座坟墓背后的故事:“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了,再不说出这段真相,我会死不瞑目的。
氟矿之乡成为日军施暴基地
武义是著名的氟矿之乡,氟是炼钢的重要催化剂之一,日军侵华时,武义也因此成了重要的战备物资供给之地。
从武义县城驱车半小时,来到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白洋街道东吴村,崎岖山路间,已关闭的氟矿的痕迹到处可见。日军侵华时,向东吴村派驻一支部队,主要任务就是采集氟矿。日军不断地从各地抓来战俘来充当矿工,矿工不够就在当地抓青壮年劳力。
姚炳塘1920出生,虽然当年的暴行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老人讲起来依旧是老泪纵横——
矿工每天下井干活,吃得都是野菜。繁重的劳动让矿工不断染病。只要矿工生病,鬼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拖到山里埋掉。
郑李货与我同村同岁,是小时候抓鱼摸虾的玩伴。郑李货被日军抓去做矿工后的第三个月,染了风寒,高烧不退。日军残暴地砍掉了郑李货的手脚,然后做活体医学试验,惨死后被抛尸山中。等风声过后,我偷偷跑到山中,含泪掩埋了郑李货。
亲手掩埋305个遇难矿工
姚炳塘自己也曾三次被日军抓去做矿工,但三次都幸运脱逃了,不过付出的代价是肩膀上至今留有一个深深凹陷的疤痕——
我第一次被抓后就被直接送到井下挖矿,干了不到两个月,我趁着监工不注意溜走了。疤痕是第二次被抓时留下的,那时我正在一个乡亲家玩耍。鬼子跑来抓鸡,正好碰到我,一个鬼子不由分说,拿刺刀向我刺来,血顿时喷涌而出。在众多乡亲的求情下,我带着肩伤下井挖矿。还好我免疫力强,要是染上了什么破伤风,肯定要被抛尸的。
倔强的姚炳塘再次逃出了矿井,但很快被抓回。第三次逃脱后,姚炳塘不敢在家乡停留了,一个人远走他乡。
抗战胜利后,姚炳塘返回家乡。他和与他一样侥幸逃脱的两个工友商量找回工友尸骨。“我们都是好兄弟,他们死后应该有个地方住。”
三个多月在荒山里寻找尸骨,经过探访,姚炳塘他们共找到了305个工友的骸骨。姚炳塘和其他两个工友出钱立碑,刻下“纪念抗日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死亡埋葬在此的三百零五名工人阶级兄弟”,并把骸骨埋葬在地下。
希望大家记住这段血泪史
多年来,姚炳塘一直有个习惯,哀伤时,高兴时都会去坟边走走,对着坟墓说话。“再大的苦,也比不过这些惨死的工友,所以任何困苦我都能顽强地活下来。”
周围的人很奇怪姚炳塘的行为,他们弄不懂一个老人为什么经常步行4公里为一些不相干的人扫墓上坟。姚炳塘一直没对人详细说起,“因为提起来太伤心”。
当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找到这块墓时,姚炳塘主动向文物部门申请保护,并完整地讲述了坟茔的真实来源。当地文物部门翻阅查证了武义历史资料查证,认定的姚炳塘所讲的历史真实客观,并着手记录整理。
如今,姚炳塘和老伴住在一个四处透风的土房子里,即便如此,老人还是自费印刷了关于那段历史的文字资料,免费向人发放着。“我不图别的,我只想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