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20年前赴德国学习技术 "海归"农民的故事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4日电(记者李亚彪、刘莉莉)  一群中年人争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他们20年前在德国学习生活的片断。

  1988年,由中国社科院与农民日报牵线搭桥,46位青年农民赴德国学习农业先进技术。

  睁眼看世界

  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开,农村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全国粮食大幅增产,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粮票"取消。然而,初尝了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获得丰收喜悦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清点口袋时发现,除了地里的粮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庭经营规模的分散、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问题困扰着刚解决温饱的中国农村。更上一层楼,要学的东西很多。

  中国改革开放,吸引了德国的目光。1987年,从联邦德国考察归来的中国社科院学者雷振邦获知,这个国家愿意帮助中国农民到他们的农场学习技术。可让雷振邦苦恼的是,中国刚开放,国外的大门尚未对很多人敞开,农民特别是团体农民的签证很难。雷振邦求助于农民日报总编辑张广友。张广友认为这是中国农民睁眼看世界的好机会,因为他知道联邦德国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正是源于巴伐利亚的"城乡等值化"建设理念。

  通过两家单位联合,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从改革前沿浙江选拔有志于学习的农村青年组团前往。

  当时的浙江省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专门责成省政府一位副秘书长全省范围内选拔有示范意义的农村杰出青年参加,并拨款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是中国农民有组织的第一次到发达的欧洲,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现任浙江省农业厅外经办主任朱根虎回忆说,"通过慎重选拔,最终决定46人分三批出国。第一批在当时的杭州大学培训半年德语,第二、第三批除德语外,还根据德国农场实际情况增加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培训。"

  1988年5月1日,首批16位青年农民,乘火车从北京出发到莫斯科,再辗转经波兰到东德,再从东德到柏林,8天后才到达巴伐利亚。迎接他们的是热情的当地农协主席艾乐曼特和十几位农场主。当天,16位"同学"被各自的农场主领进家门。从这刻起,他们同外国农场主同吃同住了365天。这些"同学"表示,这短短的一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难忘的记忆

  巴伐利亚人的严谨、智慧、专业精神,以及先进技术、领先的理念、完善的管理经验,让46位青年农民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留下难忘的记忆。

  回忆起在林德安道夫村马斯格农场家的学习与工作,一个关于牛奶质量的故事让吴金强无法忘记。马斯格家的主要收入是牛奶,每次清晨在开阀给协会收奶者输出限定的牛奶后,系统会自动清洗奶罐。有一次,吴金强由于疏忽没有关其中一个阀门,部分存奶进了点水。马斯格没有责备他,而是和颜悦色地让他把所有存奶通过下水道倒掉,理由是:虽然是可饮用的净水,可奶掺水后质量不纯,为了协会声誉,不能让这些奶进入协会管道,必须全部清除。平时协会常会突然检测奶的质量,如果发现问题,轻则整个月的奶量仅按0.001马克/磅的价格结账,重则农场可能从此再不能养奶牛。

  一年结束,吴金强学会了现代化养奶牛的规范标准,还学会大麦与玉米种植、果树管理、饲料配比等,成为多面手。

  "当初我一心想学啤酒发酵技术,却到一家农庄干农活,与啤酒没有一点关系,可学到的理念让我一生受用。"现任华润雪花啤酒杭州公司质量总监的朱荣强说。他认为学到的一切回国都有用,他不但学习耕作技术、研究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各项制度,还注意一些细节。

  有一次,一个小小的线圈,让朱荣强感受到了德国人的自觉守法意识。秋天结束了,山羊不用再到草场放牧,朱荣强把围场的高压线圈卷起收回,放在木桩上待来年再用。农庄主托马斯卷好一圈,并问他:"我们两个卷的线圈有何不同?"小朱比较了半天还是不解:同样简单的卷线圈能有什么不同?托马斯说:"你看,你卷的线圈刺朝外,这样放在桩上晚上容易扎到行人或刮了汽车,违反社区环境安全规定。"

  在佩特林大农场学习的黄跃良,讲述了一个"泥土的故事"。有一次,他开拖拉机回农场,车轮沾了些泥土掉到柏油路上,他看见后不以为然。第二天,环境署打电话给佩特林,指责农场周围散落的泥土影响了乡村环境洁净,还罚了款。此后,黄跃良开拖拉机出门总是随身带清洁用具,上路前把清扫轮胎上的泥土作为必做的一道工序。"正因为如此,巴伐利亚才有如画乡村美景,这对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启示!"黄跃良说。

  终身受用

  一年的学习结束了,面对所有农场主的一再挽留,46位青年农民告别了德国朋友的盛情,拒绝了种种诱惑,如期回国。

  出国前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的张建昌,回国时旅行包里装着大批种子与记录着种养技术、产品信息、学习感受的日记本,他暗下决心,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的实践者。回国后,他成立了融合德国配送服务理念的长河农业服务公司,带动2000多农户致富。此外,张建昌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边盐碱地上开发了生态农庄,集生态、科研、休闲、旅游、生产、教育于一体,借鉴了欧洲生态休闲农业的模式。

  当年22岁的武义县农民吕俊伟,赴德临行前,县长来送行,嘱咐他:"出去睁大眼睛好好学,回来后要用你,全县的农业需要先进技术。"在县里是生产能手的吕俊伟,到巴伐利亚后从头学起,当地农场机械化的作业方式让他终生难忘:他一个人操作机械割的草量,在家乡最少要600人才能完成。

  揣着一身技术,吕俊伟回到家乡,他建起一家饲料厂,第二年就成为百万富翁。现在他准备建一个绿色生态养猪场,把德国农庄的那套先进作法搬过来。

  回国已有20年,散落在浙江农村的46位中国农民,再聚首时,已在各行各业上成长为优秀的生产者、建设者。

  赴德时不到18岁的杨长海,现在是安吉县递铺镇长,他曾用德国经营森林方式,培育成功观赏竹子出口德国;海盐县农民沈培良回国后,帮助村里18户种植葡萄的农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村里葡萄已进入上海超市,他的家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浙江丽人木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办主任郑晓鸣,利用德国所学的知识,引进德国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现在集团有8家子公司,年创收入超10亿元,利税2.3亿元,成为国内同行中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

  当年由绍兴东湖农场推荐赴德的郦水堂,回国后依旧在农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得过无数农业奖励、证书。在管理方面的经验、敬业的工作作风,使他在2001年单位转制后,成为新企业力博集团的副总经理。他说:"现在虽然不干农业了,可留德经历,让我在新岗位上也如鱼得水。"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