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炳炎 摄
浙江在线01月21日讯
离大年三十还有好几天,但在空气中已闻得到浓浓的年味;人们走街串巷,伴随着他们的常常是一串串大红灯笼。而这些形态各异的灯笼就是手工艺者弯灯骨、贴灯面,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杭州转塘街道龙门坎村66岁的葛家良师傅就是其中一个。
走进葛家良的工作棚,满屋子都是彩灯笼。红顶金墙的大门楼有18米高,色彩斑斓的孔雀会扭头张望,一锤锤敲打年糕的少年描述的是转塘打年糕的风俗,当然也有最普通的大红灯笼。在场内最神气的是个高3米,长5米,宽2米的牛灯笼,金黄色的大水牛看起来栩栩如生。葛家良不无骄傲:这一定是今年最“牛”的灯笼。
葛师傅从15岁就开始做灯笼,和灯笼打了50多年的交道。小小的竹条在他的手里,稍微一整就成了一个灯笼骨架,然后糊上各种颜色的桃花纸,一个漂亮的灯笼就出炉了。
“转塘街道龙门坎村这个地方原来属于‘上泗片’,以前过年,家家门前都掌灯笼,扎灯笼。”葛师傅说起灯笼就刹不住了:“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元宵节一到,小伙伴人手一个灯笼,拿在手里满大街乱跑。”
做灯笼51年,葛师傅也看着这个手艺也在一点点变。原来做灯笼骨架都是竹子做的,如今成了钢丝;桃花纸糊的灯面,因为不挡雨,演变成了绸缎敷的;而灯笼里的小蜡烛,变成了灯泡。“原来灯笼除了走马灯外,都是一动不动的,现在动起来了,龙可以摇尾巴,牛会打鼓,比以前更生动。”葛师傅兴奋地说:“这做灯笼的手艺已经申请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门手艺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拜葛师傅为师。20岁的盛泽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虽然学的是酒店管理,但是因为对灯笼的喜爱,他回到转塘老家,学这门“土手艺”。他说:“小时候逛灯会,觉得灯笼很漂亮。”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想起过年,盛泽刚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多姿多彩的灯笼。“好好做些漂亮的灯笼,把传统手艺发展下去,让每年的灯会成为小孩子的节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