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从超市的价格牌前走过,发放消费券意在拉动更多的日常消费。新华社发
为应对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继广东东莞等地给困难人群发放红包之后,2008年12月,成都市政府向低保对象等37.91万人发放了3791万元消费券,此举被看作是全国范围内的投石问路之举。
近日,杭州市区财政也安排1亿元资金,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的政协委员也纷纷提出了给市民发放消费券的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红包或者发放消费券,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各地发放红包、消费券的积极意义又该如何客观评价?
专家认为,发放消费券的举措,是一种政府的惠民措施,意在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的增加,催生更多的“乘数效应”,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社会福利。
“油和米”最受欢迎成都消费券拉动内需效应初显
为了刺激消费,近日全国各地都出台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的措施,成都是全国第一个实行这一做法的城市。在成都市的一家超市,记者遇到了正准备用消费券买东西的刘女士,她买了1袋米,4斤油。
刘女士告诉记者,用消费券购买的这些米和油差不多够她家吃一个月的。她手里的消费券有两张,每张面额是50元。消费券的使用在商品种类选择上没有限制,而且用消费券购物,还能在超市商品原价基础上再打个93折。但消费券必须一次用完,不找零。
据成都市民政局介绍,成都市这次发放消费券的对象主要是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乡重点优抚对象三类人群,目前,3493万多元消费券已经全部发放完毕。按照规定,这些困难群众领到消费券后,必须在今年1月31日之前使用,过了使用期限的消费券就作废。此外,消费券只能在成都市的互惠超市、红旗超市等指定商店使用,但指定商店网点比较多,差不多有数千个。而据介绍,政府之所以选定这些商店,除了考虑网点数量、产品齐备情况和服务态度之外,还要看能给群众什么样的购物优惠。从目前成都市消费券的使用情况来看,大米、油、调料等是主要购买的东西。
成都市此次推出消费券政策,目的是希望在帮助困难人群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拉动内需的作用。成都市一家政府指定使用消费券的连锁超市网点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消费券刚刚发放的那几天,超市营业额由原来的每天五六千元增加到每天七八千元,同时,由于超市员工的工资是和销售额挂钩的,因此,销售额的增加也给员工带来了收益。
而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厂商的供货量也在增加,这家超市原来一天只需要进七八桶食用油,现在则每天需要20桶油。根据在成都拥有1000多家网点的红旗超市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他们所有网点的月销售额都有下降趋势,而消费券推出后,他们的销售额开始回升。例如去年12月份的销售额,就比11月份增加了好几百万元。超市负责人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春节临近,购物需求开始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和消费券的拉动效应是分不开的。
消费券内容再扩展政府买单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继率先在全国给低收入群众发放百元消费券后,2009年1月,成都市政府再次推出新举措,对于三类城乡劳动者发放就业培训券。具体办法是向具有成都市户籍,或在成都市参加社会保险的三类城乡劳动者,每人发放500元就业培训券,预计发放7500万元,受惠人数可达15万人左右。
三类人员包括返乡农民工、2008届以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在本办法出台前,因企业停产或经济性裁员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持券人员可于2009年12月31日前,在政府选定的近200家定点培训机构,100多项专业技能培训中,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及专业。
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李永捷介绍,持有就业培训券的市民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受益人数会达到15万,财政投入将有7500万元。他说,这一做法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帮助特定人群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此次发就业券一个探索的方向就是建立有效的劳务供求链条。”成都市就业局培训处处长李大阳说,“持就业培训券人员可自主选择各类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但是在专业的设定上,我们则会随时跟市场的需求信息衔接,并尽可能地做到订单式的培训方式。”
到目前为止,成都已经发放了3000多份培训券,有60多人开始参加了各个专业的培训,整体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专家介绍,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说美国向退伍的士兵发放教育券,让他们去上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很赞同这种发放就业培训券的做法。他认为,在教育培训方面,总体的社会投入,包括个人的投入是有缺口的。“培训券的钱只是培训成本的一部分,重要是有人花时间来学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也将其视作“消费券内容的再扩展”。他认为消费券的内容是可以包括服务性的项目补贴,尤其是劳动力培训。当前中国的农民工有2.25亿,经过初级培训的农民工只占了5%。很多企业倒闭,农民工为什么返乡,实际上与他们劳动的技能水平不高,就业能力不足是密切相关的。而有了技能之后,不仅可以尽快就业,也可以实现自己创业。所以成都的作法,是一种很好的创举。
还富于民体现社会公正发放消费券不会带来物价上涨
一些人担心,发放消费券会不会引起物价的上涨,等于每个人赚到的钱被“摊薄”了。毛寿龙教授也认为,消费券不足以刺激消费。如果从市场营销战略角度来分析,消费券不仅是政府在发,实际上很多餐馆也在发。他刚刚去一家西餐厅吃饭,商家给了他两张消费券,这两张消费券相当于两杯咖啡。他说,这实际上是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一个相应的例子是,1999年日本碰到了泡沫经济之后,发放了地域债信券,总价值大约170亿美元。但是据统计,其中只有32%刺激了消费,68%转换成了储蓄,当年日本的GDP增长只有0.1%。
这当中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著名的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刚昌,他的家乡乌取县在发放消费券时,将柯南的形象设计到了消费券上,没想到引发了收藏热。大家都把消费券收藏起来,所以乌取县就成了日本整个消费券使用率最低的地方。
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政府面对目前经济困难局面,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来补贴低收入者,“还富于民”,这本身体现了社会正义。低收入者在这样的政策中受惠,不仅仅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起作用,对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重塑中国的信心都是有帮助的。
从经济角度来讲,一块钱的价值是不是能够被“摊薄”,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货币发行量,而不是取决于财政分配,即对某一部分进行特定的补贴或者分配。也就是说,如果给低收入家庭发放消费券,是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那有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的货币贬值。但是如果通过财政分配的手段来发放,就是把政府原准备例如用来投资的钱,拿来分给这些低收入家庭,是不会导致货币稀释的。
“消费券是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它不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刘尚希说,据统计,中国有两三千万的贫困人口,这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消费严重不足。于是,他认为,发给这一人群的消费券,等于是消费补贴,实际上就扩大了消费的总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消费的差距。
“在整体消费退潮的过程中,不能指望找到一个措施、一颗灵丹妙药,把所有问题解决了。我们要从方方面面采取措施,小步地改进。”刘尚希说。刘尚希教授认为,此举的主要意义还是在于刺激消费,尤其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起作用。
共同分享社会福利消费券期待催生“乘数效应”
近日,“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提出:中国政府应向全国发放1万亿消费券,限期3个月花完,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危机。
“蒙代尔说的是寄希望于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专家介绍,“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至于消费券或就业券的“乘数效应”何时显现,一切要拭目以待。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一块钱在富人的手中和穷人手中,使用的币值效益是不一样的。所以更多的专家认为,相比较而言,如果是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相比,只发1000块钱,一定是低收入者花这个钱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008年以来,日本也曾经向公众发放过购物券。价值12000日元到38000日元不等,不设人群,不设期限。而专家们更希望消费券的发放能够针对特定的人群,“越是高收入者的消费的饱和度越高,越是低收入的消费的饱和度越低,对于消费饱和度越低的人,他更加会用来消费。”
因为对限定人群进行消费券发放,必然带来一定的行政管理成本,包括消费券本身的印刷、分发等过程。据成都市民政局的副局长陈翔军介绍,这次发放消费券的三类人群的基本情况,在基层民政部门包括市级民政部门都有统计台账。成都市这几年建设了城乡一体化的救助信息平台,这些数据都已经录入了电脑系统,并且市、区、县,包括乡镇都是联网的,因此发放对象每一个人都非常确切的。同时,每一张发放的券有编号,确保准确地发放到每一个救助的对象手中。但是尽管如此,发放的过程还是需要牵涉一些人力的。
同时研究表明,消费券的替代消费也比较强。比如说,收到了1000块钱消费券的人,他会把原先准备花的一部分钱存下来。所以,这1000块钱消费券也并不一定会达到1000块钱的增量消费。于是毛寿龙教授建议,刺激消费也可以采取发放现金的方式。同时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公益事业,对社会进行回报。
更多的意见认为,发券和发现金是不矛盾的。在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前提下,这样的行为是可以持续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的福利让更多的人分享。
发放消费券的举措,更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的试验性质,是一种政府的惠民措施。“如同家电下乡,就是一种创举,只要有效都可以做。重点是给低收入人群,发券、发现金都可以。”刘尚希教授建议,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
(综合央视《新闻会客厅》、《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