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翰和学生们在一起
温州网讯 贵州织金县板桥乡,一个距离温州十分遥远的贫困乡,有一位年轻的支教老师,他并不是温州人,但他背后却“藏”着三十位温州人,一直在默默支持着他,成为他支教路途上的坚强“后盾”。相隔数千公里,他们之间的“缘分”是怎样结成的呢?
推荐阅读
寒假“家长互助团”轮流带小孩
温州至北京票价最低仅160元
花6万买辆奔驰 刚回家就被查扣
“见死不救”是否属于故意杀人
市区公共场馆春节时间安排
五名的哥身揣HD假币被拘留
两次暑期支教体验
埋下“30+1”种子
说起这一“缘分”,最熟知的是曾胜平,计划正是由他促成,“两次暑期支教体验,在我心底埋下了‘30+1’支教计划的种子”。
现在的曾胜平,是市区一家名叫“大自然户外”的户外用品店的老板,然而就在四五年前,他曾在温州大学担任一个户外协会的户外指导老师。2004年暑期前夕,当时学生们都忙着“张罗”各自的暑期实践。偶然间,几名学生跟曾胜平说起了支教的想法,经过和学校的商量,曾胜平主动承担了联系支教学校的工作,并在那年暑假和10多名学生一起来到了永嘉县黄南乡黄山小学。尽管那次,他们只做了短短一个月的暑期支教,曾胜平却已深深感受到山区孩子的“上学难”。
第二年暑假,曾胜平与10多名学生又一起来到了永嘉县大岙乡陈岙村支教一个月。
从那次回来后,曾胜平就一直很“烦恼”,“我们的支教活动都只是一时的,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志愿者愿意长期支教呢?”于是,一个想法在曾胜平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来,“为志愿者提供经济保障,让他们安心支教!”这便是最初“30+1”支教计划的“种子”。
寻找第一位志愿者
正式启动“30+1”
曾胜平把这个想法发帖在一个温州本土论坛——“大自然户外”论坛上,结果是一呼百应。不少人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我们就来一个‘30+1’吧,每30个人为一组,每人每天贡献1元钱,每个月合计900元,拿去支持一名在偏远地区小学支教的志愿者。”“30+1”支教计划便如此初步成型了。
随后他们开始寻找志愿者。一开始,曾胜平在各个公益网站上搜索,可好一阵也还是没头绪,“这志愿者太难找了,长期的志愿者就更难找了!”就在这时,曾是温州大学户外协会的成员之一的小川为曾胜平带来一个好消息。原来,那时小川正在四川工作,偶然间认识了在四川甘孜州惠远寺小学支教的“白玛”(网名),并知道他有心在那儿长期支教,便第一时间通知了曾胜平。经过小川的牵线,2008年3月13日,“白玛”成了“30+1”支教计划的第一位志愿者。然而,无奈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尽管“白玛”和惠远寺小学的孩子们都逃过了大难,但“30+1”支教计划的“第一次”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被迫终止了。
再次遍寻志愿者
“30+1”再启航
曾胜平便和“大自然户外”论坛的朋友们一起,开始寻找第二位志愿者,而这次的寻找再次集中到了各大民间公益论坛上。
“是‘站台’(网名)找到宁翰的!”曾胜平告诉记者,最初是“站台”在西祠胡同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帖子,说的正是当时已在贵州织金县板桥乡龙井村锡群希望小学支教的宁翰,一句“我会在这里一直到老”,深深地打动了“站台”。于是通过帖上的联系方式,他们联系到了宁翰,也从他口中了解到了学校的情况。“这是一所希望小学,在我们之前已有一些公益人士与学校、学生结对,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但是对于支教志愿者的支持,却还没有,而这也正合我们的‘30+1’支教计划的意。”很快,在2008年9月份,“30+1”支教计划的“第二次”便正式启航。
宁翰也是一位有心人,去年10月前后,他带着锡群希望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到武汉的多家大学开讲座,推广“30+1”支教计划,把“30+1”拓展为三十人与一个孩子结对,并初步确定有3000位热心大学生报名参加。
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曾胜平和同伴们已给宁翰寄去了四次爱心款,共计3600元。尽管他们也很想去锡群希望小学看看,却一直未付诸行动,曾胜平说,“去那儿一趟,少说也得花个千把元钱,还不如直接去捐给学校,用到实处呢!”而这些日子里,宁翰会把每天的支教日记贴到“大自然户外”论坛上,与远在异地的三十人一同分享。“现在,我们依然在‘大自然户外’论坛上推广‘30+1’,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关注,甚至广东、北京等地的一些户外人士也联系我了!”陈培培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