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4日讯
近两年,随着港校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在报考内地名校的同时选择了港校,使得香港高校在杭州市录取分数普遍远超一本分数线,如去年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平均成绩高达658分,不少被录取的考生成绩足以上北大、清华。
近日,7位目前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就读的杭州籍学生放假回家,专门与正读高三的学弟学妹及其家长就“求学香港”这一话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他们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解析了香港高校的教学、生活环境究竟有哪些特色和优势,以及赴港求学可能遇到的障碍、应该注意的问题。
亲眼目睹“教育国际化”
在近年的港校热中,最吸引内地家长和学生的,就是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首先,师资国际化。比如,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近千名教师中,99%拥有博士学位,大师级人物也不在少数,如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理斯爵士,还有多名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等。
又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外籍教师占比非常高,他们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甚至是已在海外任教多年的名家学者。
其次,教学方式国际化。香港高校所有科目都以英文作为教学语言,极大地方便师生直接采用国际上最新的教学研究资料,尤其是在理、工、医、商科。而内地大学的教材,大多要经过翻译这道工序,往往会相对滞后。
最后,就是活动空间的国际化。香港高校学生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作交换生的机会比内地高校要多得多。
全英文授课提升英文水平
香港高校大多采用英语教学,教授一般选用英文授课(有少数的课程会以粤语进行),教材都是英文的。
内地学生起初接触全英文的授课和厚重的英文教材难免有点忐忑,但是也不必担心,认真听,多读几遍课文,听课的质量就会慢慢提高,阅读的速度也会渐渐加快。
学校里还有一些培训课程或是工作坊,都可以帮助提高外语水平。或者可以选择和国外交换生交朋友,这也是练习英语的好方法。
在香港科技大学,一般课程及讲座均采用英语,也有相当一部分讲座会采用粤语为交流语言。同时,很多社团都是当地同学在组织,参加活动或者上庄(即进入社团管理层)使用粤语会相对方便。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学校一定会为内地同学设置专门的英语课以及粤语课程来弥补同学的语言。
放松身心适应“高原”反应期
由于香港与内地在学习方式、教学语言(英语)、社会通行语(粤语)、生活习惯(气候、饮食)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内地学生刚到香港时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或者说感到压力比较大。对此,建议内地学生要注意对自己进行环境适应力的培养,而其最好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到港后应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与当地的老师、同学交朋友,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俗。
遇到困难时应向老师、同学求助,千万不要害羞和腼腆。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使自己尽快适应在港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缓解压力。
香港高校虽然提倡开放式教育,但学习任务并不比内地轻松,因为它更注重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这就强调学生的自动、自发、自主学习。很多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现定的出勤率,否则不予参加考试。如成绩不理想,学生须参加补考或重修该科目。连续两个学期成绩达不到校方指定的最低标准,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学生,均会被要求留级或退学。
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抢”到宿舍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高校占地面积都不大,存在住宿紧张的现象。所以,很多学校都采用评分制度,即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如成为某个社团干事会的干事、做义工、实习等进行评分,并以其积分来分配宿舍。
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其学生公寓就依海而筑,环境十分优美,可以让你“面朝大海、头枕波涛”。
但从2008年起,该校对新入学本科生只保证两年宿位,后面两年则会按照一套评分系统来和本地学生一起分配宿舍。
在该系统中,参与社团活动对于获得宿位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促进内地学生尽快融入香港社会,而且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关键是要平衡好学业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