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近十年来我国外贸遭遇最大波折的一年,也是贸易政策调整频繁的一年,受国内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及全球金融海啸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弱,国内外贸出口普遍下滑。
在外贸业内人士称为“心惊肉跳”的这一年里,我市对外贸易逆风飞飏,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亿美元,达到60.532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其中出口32.8613亿美元,增长37.7%,进口27.6707亿美元,增长63.7%,三项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1、17.4和46.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比2007年前移了1位,超过湖州市,位居全省第八。
去年,全市船舶出口额为12.93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9.4%,出口额同比增长34.4%;水产品出口额6.310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9.2%,同比下降1.8%。市外经贸局外贸处处长王海明表示,我市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5.6%,出口依存度达46.6%,分别比2007年底提高了9.4个和2.0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拉动全市GDP增长120.3个百分点。作为舟山出口支柱产业的造船、水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外贸出口的兴衰。就船舶制造来说,我市船企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建造难度大,而且直面国际市场竞争,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水产品出口方面,冻鱼、冻虾、腌渍鱼类等初级加工产品出口额均呈现下降,精深加工鱼制品保持增长,可见科技创新在推动外贸出口中的重要作用。
去年,扬帆集团产值达38亿元,其中出口额占到九成以上。上月初,由扬帆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船舶建造精度控制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通过验收。在该公司技术管理处副处长刘在良看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效益可谓是“立竿见影”。他在实施精度造船的2750箱集装箱船六号船和之前未实施精度造船的同类型四号船之间作了对比:四号船的船台建造周期为4个月,六号船仅为2个月,缩短50%;主船体合拢的预舾装率,四号船为65%,六号船超过85%;六号船建造返工率比四号船降低了30%、钢料利用率提高了7%、生产耗电量降低了8%……
而对于已经过多年风雨历练的舟山水产加工企业来说,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转型升级,同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不二法宝。
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以项目为纽带,狠抓产品研发,从过去订货商“来样订货”发展到现在的企业“送样订货”,以变应变,从而不断掌握市场主动权。去年,该公司董事长马永钧担任了国家“863”课题 “海洋水产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总负责人,该课题一共有6个子课题,兴业公司承担了其中的“海洋低值鱼类陆基加工新技术及设备开发”子课题,参与了“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子课题,通过从鳀鱼等低值鱼中提炼生产高附加值的海洋动物蛋白粉,过去的“烂船丁”今后可望变成“金船丁”。
去年,该公司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鱿鱼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使鱿鱼制品中天然存在的甲醛含量由原来的平均30PPM(百万分率)降低到10PPM以下,由此制订的《鱿鱼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也在全市施行。去年,兴业公司创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0%;创汇7000万美元,保持平稳。
王海明认为,尽管2008年我市外贸出口再创佳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受宏观环境影响,增速相比上几年回落明显。船舶行业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船舶出口基数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不太可能再保持超过1倍的增速。水产加工业目前正面临重新洗牌,大型企业基于市场资源丰富,生产设备和技术相对先进等优势,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高,仍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而中小型企业多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生产,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被淘汰。进一步做优做强外贸经济,必须坚持量质并举,优化结构,内抓提升促转型,外拓市场创品牌。
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通过财政、税收等积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此举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去年我市共有21项科技课题被列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其中涉及船舶制造的有9项,水产品加工6项;“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海产品质量保真与精加工技术集成及相关设备开发”被省科技厅列为“厅市会商重大科技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将在今年至2011年陆续进入产业化应用,不断为外贸出口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