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政协委员所议何事?那便是发展、再发展。翻开大会材料汇编,关乎发展的问题成了主线:关于推动我市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以自主创新破解嘉兴经济发展难题、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会议现场,委员们畅所欲言,如火如荼讨论的不外乎发展。
说起发展,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那就是“发展什么”。而在对它的选择中,往往不会那么轻松,常伴随着阵痛、彷徨、割舍等情绪体验。我这种感悟,来自昨天看到的一则关于“拯救蚕桑”的提案。
这则提案分析了嘉兴蚕桑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新型种养业的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造成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桑园面积萎缩,蚕农收入减少,呼唤政府出台有力措施救市。提案人说,促使她提交此提案的动机有三:因常年与蚕农打交道,每当她看到蚕农辛苦一年却赔了钱,很难过;嘉兴有着4700多年养蚕史,很多人对蚕有着浓浓的情结;桑树具有绿色生态环保功能,如海盐县的桑树占全县绿化林近40%,拯救蚕桑,可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委员之言,心系百姓,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是啊,蚕桑与嘉兴有浓厚的情意。提起江南,人们容易联想到的是丝绸。旧时婚嫁之时,“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这首古老的《撒蚕花》是必唱之歌谣,寓意新娘嫁过来之后,养蚕定能取得好收成。长期以来,蚕桑业也是嘉兴比较发达的大产业。
此一时,彼一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在逐步丧失。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嘉兴全市养殖蚕种103.7万张,2007年为102.3万张,2006年嘉兴市蚕桑养殖的总收入为11.2亿元,2007年下降至9.2亿元。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几年蚕桑业发展势头强劲。比如广西,蚕茧产量已由2001年的52万担猛增到2005年的243万担,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从5.7%骤升至21%。
正是基于此,早在2006年,商务部启动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目的是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我国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使中国借助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蚕桑归根总有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发展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