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开始,他大比例建仓,买入,“封基折价率高了,感觉”差不多见底了。”他解释原因。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继续持有、持有、再持有,他几乎没有任何操作。但是把自己一生的积蓄压在上面,不可能不去关心它,他仍然坚持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做“功课”,写博客,关注动态。
2007年10月,当上证指数几近疯狂,登上6000点新高,泡沫出现了,但是那时的封基并没有太大表现,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持有等待。
直到2008年1月,连封基也逼近“疯狂表演”的地步,“嘉实投资人”终于找不到继续持有的理由,选择获利了结。
这之后他也没闲着:一边空仓一边观察,继续他的博客,与大家共享心情,直到2008年10月,他又动心了。
“当大盘跌了70%,全球股市都以暴跌方式释放已知和未知的利空时,我不妨拿出前两年的丰厚赢利来试试。”这段话,是“嘉实”在2008年10月写下的,那天他加仓了。
而如今再回过头去看,10月正值上证指数创出1664.93的低点。
……
不知不觉间,“嘉实”的“粉丝”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都在默默关注着他对行情的分析,甚至跟着他买卖封基。春节时,南京一位“粉丝”甚至还给他寄来了两只南京板鸭以表感谢之情,这同样让“嘉实”觉得写博很充实。
“但是我现在变得悲观,2009年我并不看好,毕竟实体经济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对节后疯狂的行情,“嘉实投资人”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即便他偶尔参与,也不过是小规模的短线投机罢了。
民间智慧PK专业权威
谁更值得信赖?
有一个故事:上世纪末,加拿大一家小型金矿,采矿公司正面临倒闭的危险,大多数“正版”专业分析师认为,该公司近50年来采自安大略红湖的矿产即将消失。然而,一个敢想敢干的管理者认为,公司员工找不到金矿,或许其他人可以找到。
于是发起了一场找矿挑战赛,引来世界各地的山寨专家各显神通,结果在红湖矿床上发现了110个目标。
这个源自畅销书《维基经济学》中的一个例子,预示我们:民间智慧的力量是无限的。
而当这种民间智慧在网络上形成合力,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专业分析师、专业调研员们的地位。
除了简单的山寨版分析行情,越来越多的“山寨分析人士”也变得专业起来:到一线去调研公司业绩,写起了调研报告。
更有网络媒体发布了“山寨报告征集令”,每天推出一篇个人投资者写的研究报告给大众阅读。
“山寨”的影响力日趋增加,当这种“民间智慧”得到广泛的传播,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挑战着专业分析师、专业调研员们的权威?
对此,有专业分析师站出来反驳:“他们缺乏监管,而且动机可能不纯,说到底多数人希望通过自我吹嘘,达到代客理财的目的罢了。”
而山寨分析师也不甘示弱,面对市场上一些“见风说风、见雨说雨”正规分析师,他们这样阐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水平其实很差,多数是某个利益群体代言人;只有我们立场中立、没有利益索求,这才让更多的个人投资者信赖。”
“嘉实投资人”直言:大公司从事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士,他依然敬佩,毕竟他们比起普通人除了专业的素养,还多了许多“硬战”的经验;但是对普通的市场分析师,他却不屑。“很多专业分析师水平真的还不如我。我就认识一些分析师,甚至没有系统的经济学基础。”
“或者是动机的原因,或者是有利益的驱动,很多时候专业分析师的话反而不可信。”“嘉实投资人”说,他比较喜欢的分析人士中,也以民间身份的为主,如香港专栏作家曹仁超。
对山寨现象,一位券商研究员则表示,当今研究员行列对博士、硕士、名牌大学很是看重,各学校都有本系统的传帮带,这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群体。正版与山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科班出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系统化,而且其发布的观点是市场主流,而山寨只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免费与人分享。
“我认为对于公司的研究,专业的强于山寨的,而且如果说专业研究员观点不准确,谁又能保证山寨报告就一定是紧随市场,判断准确的?”提起如今流行的“山寨风”,中信金通证券首席分析师钱向劲并不认可,他分析,“不排除‘山寨’中确实存在高手,但是鱼目混珠的人更多,因为他们不用真名、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对市场分析正确错误与否,也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实际上,在缺乏从业人员资格的情况下就突兀地给别人做分析,恐怕也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如借增加知名度代客理财。”
钱向劲提醒投资者,还是把其他人的分析作为参考为好,更多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无论如何,无处不在的“山寨分析师”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接受。到2009年,在这个资本市场大擂台上,“山寨”PK正规军,谁会获得市场更高程度的信任?似乎只有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