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继续显现,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势将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为我国长远科学协调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科技、人才准备,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持。

  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潮流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格局一时也不可能改变。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将明显抬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更加凸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的可能不容忽视。危机势将引起国家间、地区间发展格局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进而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我认为,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之所以得出这一重要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导致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近三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此外,国际理论界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某种很强的关联性。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曾对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正是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的起飞,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Mensch)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对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考察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因而认为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又将是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著名学者弗里曼(C·Freeman)则认为,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正相关”,在经过几十年科学技术准备后的长波上升阶段,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会导致大规模的新的投资和就业,因此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不是短期财政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支持高技术研究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

  中国科技可能面临新转机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态势没有改变,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当前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依赖工业、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效解决制约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对我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有可能带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转机。要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在支持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前瞻谋划,为我国长远、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就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997年底,中科院在系统研究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态势之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新时期中科院的战略选择,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并主动请缨,“承担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任务”。

  翌年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对报告作出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会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份具有深远战略思考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幕。

  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的十年中,中科院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工程,攻克了70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曙光、深腾系列超级服务器的研发,打破了我国超级计算机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并受到严重限制的局面。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是中科院在长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此外,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的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与功能研究、粮食估产与农情监测、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稳定性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SARS及禽流感研究与防治……

  由此看出,科技创新是一种变革时代的巨大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科技创新也应该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有效的方式。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谋划新一轮战略行动

  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效解决制约中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做好六方面工作:

  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查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资源,构建中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

  加速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有效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与装备的有效供给与高效、清洁、可再生循环利用,构建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先进传感与显示和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加快和提升中国信息化进程和水平,消除数字鸿沟,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

  促进中国农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构建中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

  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中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构建满足中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

  大幅提高中国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探测能力,对地观测和综合信息应用能力,构建中国空开海洋能力创新拓展体系。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相关稿件  
·平阳:企业依靠质量和产品研发应对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催生5元衣
·越是经济危机越要挺直腰杆
·经济危机下90后脑筋急转弯 黄土能卖好价钱
·大学生学记账:经济危机下80后不随便“花差”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