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2月20日讯 1月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出现了有喜有忧的局面。在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趋势,进出口同步深幅下跌的同时,包括社会零销总额、新增贷款等重要经济指标却出现了回升,中国经济似乎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状况,这种看似回升的状况是否能持续,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能否将这次危机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机遇?
近日,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前沿论坛·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上,著名经济学家魏杰、马晓河、巴曙松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他们的解读和分析。虽然他们的表述属各自一家之言,但他们的研判,却帮助我们对接下来的中国经济走向,看得更清晰些。
当前经济一些好迹象如何理解
最坏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
巴曙松:从国内的经济指标来看,应该说最坏的时候正在过去,可能去年10、11月份是这一轮经济调整阶段性的底部。
马晓河: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已连续四个季度下行,CPI和PPI也在不断下降,经济面已发生一些变化。中国经济从高位回落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将是一种U型变化曲线,2009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低于2008年,但不久经济还会出现高增长。
中国已率先主动调整
魏杰:国家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和消费。在财政政策上,中国的作用空间大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目前我们国家的负债数量占了GDP的18%,按照欧盟的标准,一个国家负债在60%上下都算正常。所以这次启动经济,中国可施展的空间比较大。
总的来看,这一次政府对经济的振兴政策出台较快,中国已经早于西方国家进行新一轮的主动调整。此次启动措施已开始见效,估计今年6月某些产业可能出现“回暖”迹象,但将来的走势,最终有待于消费的提高,有待于国家启动消费的政策见效程度。
“突然消失的需求”已近尾声
巴曙松:回过头来看,去年下半年突然的经济失速,与企业的库存调整有关。
因为中国经济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所以国内许多企业大量增加原材料库存,提前下订单。我们做了分行业的测算,发现在2008年的8月很多行业的库存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开始回落,原材料价格回落,我们这些拥有大量库存的企业又大量压缩库存,不下订单,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不同环节,突然大家都同步压缩库存,一下订单没有了,需求没有了,所以有的企业家把这一现象叫作“突然消失的需求”,这是导致市场恐慌很重要的原因。
估计在今年一二季度,随着库存的消化,订单就会开始增加,经济逐步地恢复。企业家反应很灵敏。目前从1月份的数据来看,库存调整已经接近尾声,经理人采购指数从11月份见底,12月份稍微增长一点,1月份又提高一点。原材料库存开始回升了,产成品的库存在下降,说明积压并不是那么严重。一旦库存下降,中国经济会找到动力所在。
为什么经济研究者要特别关注企业动向,因为中国的经济主要是靠民营经济带动,而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的反应很灵敏。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经过这么一个非常剧烈的库存调整,最困难的时候正在过去。可能出口部门等还会经历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但是政府的刺激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今年还会出现二次探底吗
经济将呈现可持续性回暖
巴曙松:现在有人担心,因为回升过快,可能出现二次探底。所谓二次探底,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经验看,就是1998年二季度因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度加速,带来GDP的第一次反弹,但是由于企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民营企业的投资持续回升,出现负增长,GDP在1999年再次探底。所以,这一次,在政府的4万亿元财政投入已经迅速见效的前提下,我们下一步还是要考虑一下怎么带动社会投资,使经济平稳地恢复,避免过大的波动。
关键看能否尽快转向内需拉动型
魏杰:这一次的风险和实践教育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
政府财政投资在启动基础设施上是见效最快的,一般来讲,见效最快6个月,最慢9个月。而启动消费政策,一般最快见效9个月,最慢要一年。
这次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雷厉风行,目前已显出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
这次的“4万亿”大量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上,所以预计从6月份开始,与钢铁和水泥相关的产业就开始回暖。钢材的价格最近连续上涨,库存下降,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很多行业将在下半年出现复苏,今年GDP增长8%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下一波,就要启动内需,来保持这种经济回升的势头。
一切只是成长中的烦恼
马晓河:我对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问题。3到5年后,又会出现高增长。
中国近期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快形成的“成长中的烦恼”。只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就可以解决。而一些发达国家面临的,则是“更年期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