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 青)“去年我们在象山渔山海域发现一艘清代木质商贸运输沉船,今年将对它进行深入的调查,全面、科学地评估它的价值。如果一切条件成熟,力争今年五六月份出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昨日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议间隙告诉记者。
水下考古不是“捞宝”
2008年10月至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成功开展了象山渔山海域的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发现一艘清代木质商贸运输沉船和两艘疑为20世纪30年代铁轮,并在清代沉船遗址表面采集出水“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盒、陶罐、陶缸、石板等16件文物。
“今年要进一步摸清这艘清代沉船船体保护如何,考虑如果出水该如何完好保存等问题。”林国聪说,沉船所处位置海况较好,上半年的能见度不错,水下摄影、摄像基本没问题,等到一切条件具备,“力争五六月份出水”。
“当然,如果条件不成熟,我们不会‘轻举妄动’,毕竟水下考古是科学而非‘捞宝’。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他说。
宁波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获悉,宁波水下考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全国率先把水下文物普查纳入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畴中。
迄今为止,浙江已基本完成了宁波、舟山、台州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水下文物普查之陆地调查任务,并先后在宁波象山港海域、舟山灰鳖洋海域和象山石浦海域开展了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同时还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浙江水域且独具特色的水下文物普查经验与模式。
“到2010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林国聪介绍,“我们将与相关地市文物部门共同开展浙江境内台州、温州等海域水下文物普查的陆地调查工作,并有重点、有选择地实施水下考古探测与潜水探摸,初步摸清全省水下历史文化遗产家底,同时还将尝试性开展丽水地区部分内陆水体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采集成功会议代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