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车接送,一天要跑500公里
和江新华一样,在常山县工业园区,有860名当地的农民在园区里的企业上班,每年就业收入1200多万元,占村民人均年收入的30%以上。
常山明达纺织有限公司老总李明忠告诉我们,过去,本地的农民喜欢去外地打工,不喜欢在家门口上班,企业只能到外县去招工。现在,30多岁的那批返乡的农民观念变了,喜欢在家门口就业了,他们技术也有,不仅企业生产好管理,而且我们在当地办企业也很放心。
为了让他们能享受到在外地打工的待遇,公司专门购置了中巴车,根据员工的居住情况,分205国道和320国道两个方向,实行每天上下班接送。
“一天下来,我们的厂车要跑上500多公里,这比一些专门跑客运的中巴车还要多。有几次厂车维修,公司还安排几名有车的中层干部去接少数住的较远、交通不方便的职工上下班。”
男耕女工,新的农村黄金搭配
段家明是前旺村支书,以前和妻子在萧山开服装店,后来,因为儿子在老家读书没人管得了,就回家了。
回家后,妻子和村里的妇女一样在家做来料加工,一天能挣20多元。可是,段家明自己却没事干。去年10月,他和段贤生、陈树坤等12户村民,通过县食用菌基地,开始栽培金针菇,三个月后,每家每户就赚了1万多,最多的赚了2万5。
妻子在家做来料加工,丈夫在田里种金针菇,时间空了,也帮妻子一起做,成了前旺村返乡农民的另一种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春节一过,前旺村本来要出去打工的30多对夫妻,决定不出去了,要在家种金针菇和做来料加工。
2005年起,朱国俊就在杭州一家私人的电器厂当操作员,那时很忙的,每天都要加班,每个月算上加班费有2500元收入。去年下半年开始,厂里很空了,班不用加了,连正常的上班时间都没什么活,工资突然只剩下了1000元。一起去的老婆在服装厂烧饭,800元一个月,换了三个服装厂,都是生意不好厂子关门了。
春节里,他特地和村支书预定了今年种金针菇的菌种,要2万袋。到10月份,开种时,打电话给他,他回家来种。
段家明说:“过去,我们山区群众有竹木、油茶、小水果一点收入,最主要靠外出打工,全村1300多人,外出打工的就有900多人。2005年,建芙蓉水库,从山里搬到红旗岗移民安置区,山上的那些收入没有了,四年过去了,到去年年底的统计,外出打工的人却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只有381人。因为在家里做做来料加工,种种金针菇,就有不少收入了,比到外面打工好多了。”
一条宽带让年轻人留下来
今年25岁的毛维慧,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到外面去见世面,家里就她这么个女儿,也没什么负担,自己挣钱自己花。2007年觉得在外面玩够了,在朋友的介绍下,回到了老家一家生产马桶盖的三禾工艺品企业做仓库保管员。
这家在一片荒草地里的工厂离家很近,骑10分钟就到了。工作时间也很正规,早上8点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5点下班。这比起在杭州像打仗一样,加班起来连续作战的广告公司,已经很轻松了。但是,和厂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感觉缺了一点什么,让她心有不甘。
没多久,厂里破天荒地拉了一条光缆进来,连装宽带的技术员都纳闷,这么偏僻的地方拉宽带干吗呢?
这条光缆不是拿来谈生意用的,而是给员工上网用的。从办公室拉到员工的宿舍,加上有线电视,让年轻人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是这家企业老板最想做的事。
网络改变生活。毛维慧更喜欢网络购物带给她的时尚世界。一下班,她就成了姐妹们网上购物的指导老师,这个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厂一下子活起来了,没有娱乐活动,上网成了大家交流的平台。
连在杭州开服装店的姐妹,有时候都还要向她这个在偏僻的厂里上班,生活在农村的姑娘请教。
边上的工厂开始一家家多起来了,招手即停的农村公交车也能开到厂门口了,想去县城也就15分钟,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了。员工有了生气,企业也有了发展。
外地人当久了,特别感到家乡有温情
毛维慧说,乡里乡亲的,家乡工厂也有家乡工厂的温暖。由于定单直线下降,资金周转期延长。到了去年7月,她厂里的计件员工收入大幅下跌。公司马上向员工通报,实话实说,现在企业能扛到什么程度,影响到员工的生活,企业会采取什么措施。8月底,企业考虑到学校要开学了,如果家长拿不到工资,孩子就交不起学费。企业贴出通知,9月1日大家的工资还发不了,要9月20日才有。有子女要读书的员工可以先到办公室来借钱。结果,没有一个员工来借,他们自己克服了困难。
到了10月,企业开始好转。260个员工,一个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