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车太贵,挤车太累,打车太费,还是拼车实惠。”日前,杭州市积极为拼车“正名”,出台试点方案,试图改“堵”为“疏”,将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拼车行为“阳光化”和规范化。
2月27日,朝晖街道的施家花园社区和文三路上的杭州东部软件园被确定为首批两家试点单位,“平等自愿、非营利性、有车一族”,成为杭州版“拼车方案”的指导思想。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市民乃至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方案着眼于环保、旨在减少出行车辆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用意,受到了各界好评,但其在具体操作层面究竟具有多大的可行性,仍然有待实践的检验。
倡导拼车前提是有车无偿“不来钱”
住在老余杭的吴华海,在驾车去位于朝晖街道施家花园社区的公司上班时,总会顺路接上一位住在良渚的同事。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多个伴,少些寂寞。同事正在计划买车,接下来的日子,两个人可以用轮流开车接送对方的方式,分摊用车成本。
这正是杭州市政府目前所大力倡导的拼车模式。
一直以来,对于拼车出行现象,各地都采取“堵”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按照我国现有道路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利用私家车从事有偿拼车,哪怕车主只收取1元钱,也应该按照黑车来处理。
另一方面,拼车除了能让市民降低出行的经济成本外,还能节约时间成本。以杭州为例,主城区通行的46万辆车辆中,私家车有36万辆,超过3/4强。如果能够通过拼车有效减少出行车辆,路面会更畅通,停车位紧张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那么,如何解决拼与不拼间理与法的矛盾?拼车行为如何与“黄鱼车”区分开来?“拼客”之间如何实现有效配对?拼车过程中出现的后续问题如何解决?
杭州市交通局行业管理处处长陈捷的电话,最近成了热线。除了杭州市民,上海、南京等地也都十分关注杭州的“吃螃蟹”之举。
陈捷告诉记者,拼车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愿、非营利性、有车一族”的原则。之所以将合法拼车的对象锁定在有车一族,是为了有效减少私车出行数量,而将前提定为有车无偿“不来钱”,目的在于规范拼车行为,避免黑车“钻空子”从而对出租车行业造成冲击。
之所以将朝晖街道的施家花园社区和文三路上的杭州东部软件园确定为首批试点,陈捷解释说,主要是这两家单位以往就有较好的“民间自发拼车”的基础,同时还考虑到,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市民彼此间比较熟悉,有利沟通和确保拼车者的人身安全;而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同事工作时间相近,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据悉,上述试点单位的市民可申请拼车报名,填写“拼车人员信息登记表”后,统一由社区和园区管理委员会汇总、发布信息。“拼客”自愿配对成功后,可以将相关资料送往杭州市运管局备案,也可根据双方意愿签署拼车协议,以避免拼车过程中产生意外纠纷。
陈捷透露,目前杭州不少单位对拼车方案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市交通局准备在首批两家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收集来自民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扩大试点范围。
与此同时,面向全体杭州市民的拼车LOGO征集活动,也从3月2日开始启动。
安全和费用,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
“试问一下,‘不来钱’的拼车族能有多少人?”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的黄小姐质疑新政的合理性。黄小姐表示,在实际拼车行为中,难以避免费用分摊问题,而政府部门强调“不来钱”,“这个新政与之前的政策并无太多变化。”
作为试点单位的管理人员,朝晖街道施家花园社区的主任黄怡蓉坦言,倡导拼车,于国于民都是件好事,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