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生,男,奉化裘村镇吕夹岙村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工,市交通局副局长(正局长级)、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曾担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先后获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荣誉,是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
他临危授命,全面负责处置宁波第一座大跨径的特大型桥梁——招宝山大桥主梁崩裂事故,成功修复这座“危桥”。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期间,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填补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多项空白,攻克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共获25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已有5项科技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节约建设成本11亿元。
创业创新故事
从招宝山大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吕忠达面对的都是世界级难题。越是困难越是要打破常规,吕忠达用行动说明了创新的本质。
很多人知道吕忠达,是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却不知道他在1989年放弃了大学讲师的职业,回宁波进入市政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施工员;很多人知道药行街,却不知道是吕忠达在1993年现场指挥了药行街改造工程,创造了一个旧城改造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以后宁波的旧城改造中给人以借鉴,并得到进一步应用。吕忠达告诉记者,很多棘手的问题,能参与解决就是机遇。
建设招宝山大桥临危授命招宝山大桥横跨镇海区的招宝山和北仑区的金鸡山,全长2482米,主桥设计为带协作跨体系的独塔双索面不对称预应力砼斜拉桥。光听这个专业的名字,就知道这座桥的技术含量不低,而这座桥在建设中经历了磨难。1998年9月24日19点50分左右,正在施工的招宝山大桥主梁上连续发出两次沉闷的断裂声,随之桥面和钢索剧烈抖动。经现场勘察发现,主梁上游16号—17号块箱体底板接缝前的16号块锚板预应力连接器位置出现破坏性裂崩,下游的15号—16号块箱体底板接缝前的15号锚板预应力连接器位置也出现破坏性裂崩。事故主要原因是:主梁设计结构单薄,尤其是底板厚度过薄,有效截面较小,从而导致受压区实际应力偏大。
1999年初,36岁的吕忠达担任了大桥建设单位——宁波兴业大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在宁波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负责处置事故。时至今日,他对当时的危桥修复评价还是“很难,确实很难”。
“招宝山大桥的建设技术难度放在现在也算是很高,要修复这样一个斜拉桥更难,修复的过程中不注意就会发生更大的事故,有可能整座桥梁都断裂。”吕忠达说,当时国内很多专家都来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是专家们也没碰到过类似情况,拿不出完整的修复方案。
在采集了大量技术数据、查阅了资料之后,吕忠达提出并制订了永久性处置总体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实现了该桥的三个不变——功能不变、外形不变和等级不变,完成了令桥梁界惊诧的漂亮一笔。2001年6月8日,修复工程顺利完成,招宝山大桥顺利通车。
2001年,吕忠达被评为教授,成为浙江省自评的最年轻的教授。
====================给他留言写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