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地震!”正在一楼教室讲台上讲课的李老师,迅速将教室门拉开,等到震感消失后,她迅速组织学生快速向操场开阔地转移,孩子们弯着腰有序地跑出了教室,1分35秒,教室内的所有学生都安全转移到了安全场地。
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昨日下午,杭州市首次最大规模的一次全系统地震应急现场演练,在位于江干区景芳六区的景华小学举行。
(注:以下分镜头均为地震应急演练场景,所提到的地震信息均为模拟信息。)
分镜头:
下午2点28分,宁静的景华小学校园突然响起了警报声。
学校北侧教学楼顶各种石块、树枝(模拟物)等物纷纷坠落。
孩子们正在各自的教室里上课。尖利的警报声刺破了学校上空的平静,地上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教室也摇晃、震动起来。
“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大家用双手或书包保护头部,紧急撤离。”20秒后,学校广播里传出校长沉稳的声音,他向全校师生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大进行“地震应急避险”。
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各任课老师马上招呼孩子们用双手或书包保护头部,迅速缩身蹲下,并尽可能地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墙角,有的孩子用一只手抓紧桌腿。
办公室里,正在办公的老师立刻前往自己担任工作的班级,协助组织学生进行避险。其他员工就近避险。
各楼层负责老师切断楼层电源。
分镜头:
市地震局向总指挥(市政府应急办)报告震情。
“经市地震局数字化监测台网初步测定,2009年14:28,在杭州钱塘江与京杭运河交界处,北纬30°15'20.00“,东经120°13'37.00”,发生M5.0级地震。请求启动我市地震应急三级响应。”
市应急办经请示市领导后,同意启动我市三级响应,立即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发布灾情警报。
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迅速赶往地震现场指挥部,民防局的应急指挥车赶赴现场……
分镜头:
地震震感已消失。
正、副班主任老师引导学生按照紧急疏散路线,迅速离开教室,有序地疏散到操场,各班级按照广播操队形站好。整个过程只用了1分35秒。校长立即要求各班清点人数,人数迅速清点完毕,全校647名师生,成功逃生642名,有5名师生被困教学楼。市应急办立即要求卫生、消防、志愿者队伍赶赴景华小学地震现场。
操场上,迅速赶到的志愿者分成3个组,分别搭建临时指挥部帐篷、卫生救护帐篷、生活保障帐篷,不到3分钟,3个帐篷搭建完毕;8名志愿者还组成3组分别布置了警戒区;不到1分钟,一个充气式应急照明灯柱已经立在了操场上,方圆1万平方米的区域都可以看到灯光;志愿者、专业人员现场搭建好救援设备,卫生救援队组织担架迅速到达现场等候。
分镜头:
第一小组两名消防救援队员从北侧架设9米拉梯进入教学楼,在三楼内部搜寻到被困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简单包扎后,利用担架将其运至操场,交由救护人员救护;第二组两名救援队员从北面进入教学楼内部,在教学楼东侧楼梯口发现两名被困人员,随后对被困人员进行简单包扎,利用拉梯将被困人员运至操场,交由救护人员救护;第三组救援队员利用9米拉梯进入教学楼南侧,找到两名被困人员,将被困人员运至操场,交由救护人员进行救护。
卫生队伍及时到达现场,医生、护士携带药箱及必要器械,担架工携带铲式担架,驾驶员推下担架床待命。 5名被困人员被消防解救后,立即交与卫生救援队。急救医生和护士紧急对“伤员”分别进行“头部包扎、输液、心肺复苏”等急救。
地震局在应急指挥车上通过卫星传输启动了震害评估系统,及时地将震灾评估信息上报给指挥部。
随着民政部门顺利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演练最终圆满结束。
教孩子们学会逃生很有意义
演练结束后,地震救援专家对在景华小学举行的地震应急演练进行了点评。
国家地震局应急救援中心研究员李亦纲说,演练进行得很好,全体师生在警报拉响后1分35秒就集中到了操场上。“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遇事可能会慌乱、不冷静,所以说学生是绝对不可以参与营救人员的过程的。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制订预案的时候,详细列出参与营救的人员,到真正大灾的时候用得上。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完善。”针对学校疏散方案,李亦纲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们在离开危险建筑物后,不用再双手抱头,而应该将双手放下,以加快逃生速度。”浙江省地震局应急救援专家叶建青在现场点评时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志强研究员说,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学校应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宣传基地,“逃生课”应当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记者手记:
在记者印象中,这是杭州近年来首次最大规模的一次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也是最接近真实的一次演练。一切演练均是为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特别是去年汶川地震之后,整个中国都加强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宣传,并付诸于有效的实践。从某种意义讲,全民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也是对汶川地震罹难同胞的一个告慰,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