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转型升级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本文着重从如何深化改革,转危为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谈谈学习《决定》精神的几点体会。

  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的突出表现靠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去年第四季度,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前所未有地下降了7.5%,预计今年占全球经济四分之三的国家人均产出都将下降,世界经济将出现二战后最严重衰退。明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但仅有望增长1.9%;而发达经济体经济今年将收缩3.8%,明年仍将为零增长。报告同时指出,在恶劣的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是强劲的。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预测,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将达到6.5%。

  我国之所以能够具有较强的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增强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到2008年底已经拥有占世界28%的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我们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了,面对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衰退带来的进口锐减,我们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金融体制改革消除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巨大隐患,使我国的银行体系在这次危机来临时,已处于历史上安全性和稳健性最好的时期。去年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到2.45%的历史最低水平,银行业的利润增长30.6%,居全球之首。这就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稳定的金融系统,能够避免系统性风险,无需像一些发达经济体那样,冒着通货膨胀的风险,用巨额财政资金去堵银行坏账的窟窿。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改革逐步构筑起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使我们在全球性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浪潮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同时也在逐步消除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为拉动内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正是30年改革开放练就的“内功”,使我们能够经得起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衰退的严峻考验。我国经济已率先回暖,并正向回升发展,被公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是最好的。

  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源于改革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尽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历史形成的结构性、素质性、资源环境性矛盾,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日显突出。主要靠低成本、低工资、低价格和大批量生产赚取微薄利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瓶颈制约。经济总量愈大,经济增长愈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就愈大,国际贸易摩擦就愈多。我省2005年起就出现工业生产、效益和投资增幅三回落的趋势。去年上半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之前,在资源价格猛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银根抽紧、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我省的经济增幅迅速下滑。而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更使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而且面临很好的机遇。

  我们认识到必须转型升级已有十多年了,但在不少方面仍然步履艰难,症结在于某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一些鼓励粗放型增长的体制机制还在发挥作用。例如,一些重要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对污染环境企业的监督惩罚机制尚不健全;财税体制的缺陷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侵权行为泛滥,阻碍企业创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造成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不敢消费,国内市场的优势远未充分发挥;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民间金融发展滞后造成融资成本髙,企业创业创新难;分配机制的缺陷,劳动者维权机制不完善,造成劳动收入比重偏低,垄断行业的积累过高,导致内需不足;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还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根源,仅仅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化危为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化危为机,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倒逼机制,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着力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建立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为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增长速度的减缓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我们下定这个决心。如果下不了破釜沉舟深化改革的决心,错失改革良机,我们就可能在新一轮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自缚手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我国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决策和执行迅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样的体制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旦决策失误会造成巨大的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政治体制,完善投资决策和监督机制。科学的决策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率,形成有效的最终需求,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持续高效的增长。

  浙江30年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全民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前化危为机仍然要依靠人民群众,激发民间活力。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没有市场驱动、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扩张,这种短期的经济回升将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逐年减弱而再次发生波动。为此,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为创业创新拓宽道路,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和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巨大作用。同时要认清全民创业主要是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克服“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小生产狭隘心理,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以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合作联合,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

  化危为机需要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分配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扭转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同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拉动消费的根本是使广大城乡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使消费水平、消费质量与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化危为机的关键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加工企业由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营销为主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成为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强大动力。

  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充分显示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就必须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要增强化危为机的能力,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改革政府机构,推行扩权强县改革,下放管理权力,使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通过改革创新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用制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