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个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能看到,灿烂日光照耀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仿佛一条金色长龙,呈S形蜿蜒至远方,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如龙鳞般闪闪发光,折射出一道道光的影子。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海盐郑家埭,南至慈溪水路湾,2003年11月14日正式动工,2008年5月1日全线通车,凭借着36公里的“长龙之躯”,使宁波与上海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
这些有关大桥的数据或许可以在很多地方获得,但肯定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大桥建成前,在北岸的选址问题上耗费了整整8年时间。从1994年开始,直到2002年才最终定为海盐郑家埭。为何选址要花去这么长的时间?又为何选上默默无闻的郑家埭?为了了解到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记者日前特地走访了一直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的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顾问步伯康。
最初有5个备选地点
“这座大桥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只用了4年半时间,可前期筹备工作整整用了10年,北岸桥址的选择就几经波折,最初曾有5个方案。”步伯康回忆说。
杭州湾跨海大桥原先被称作杭州湾交通通道,是2001年交通部报国家计委更名的,整个选址过程历时8年。《中国共产党海盐历史大事记》有关资料记载:1994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一行15人,为选定杭州湾跨海大桥桥位,来海盐进行勘察,并在海盐、平湖、上海金山初定了几个选择点。
海盐县最初得知要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是因为李国豪来海盐勘察,步伯康当时全程陪同。“这座大桥的兴建,将大大促进建址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交通状况快速改善,物流、信息流成倍增加,经济迅猛发展。”步伯康回忆,“李国豪在海盐呆了两天,他当初勘察的重点在南北湖至长山那一带。我们极力推荐长山作为大桥北岸桥位,力争将北岸桥墩安到海盐的土地上,理由是距离对岸仅20公里,引桥可以建在长山上,这样可以减少造价。”一星期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桥址有了5个备选地点:王盘山、郑家埭、长山、金山和独山。
郑家埭桥址最终胜出
为了确定北岸桥址最佳点,研讨会从宁波辗转到杭州、上海、北京。步伯康参加了多个研讨会,亲历了北岸桥址诞生的整个过程。2002年,经可行性研究,从河势、地质、水文、气象、通航以及施工可行性等建设条件综合考虑,方案由最初的5个调整到了3个,分别是王盘山、郑家埭和独山。后经多次勘察选择,2002年初,郑家埭桥址方案终于胜出,北岸起点在海盐郑家埭,南岸终点在慈溪水路湾村,桥长36公里,投资总金额约107亿元。
步伯康介绍,虽然王盘山桥址与三国道主干线的连接比郑家埭桥址更为顺畅,但郑家埭桥址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海域宽度较窄,水深较浅,工程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好。通航要求较低,对乍浦港发展影响较小。郑家埭桥址建设总里程比王盘山桥址建设总里程短14公里,还能更好地连接杭州湾两岸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杭甬高速等干线公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结果表明,郑家埭桥址也优于王盘山桥址。
桥址尘埃落定,大桥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2003年2月,国务院批准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桥建设进入设计和施工准备的新阶段。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2003年11月14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在海盐海域内打下第一根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