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动工出土大量良渚文化重要玉器
不起眼的桑地下
6月8日一早,今年78岁的火炬社区居民薛玉莲就前往小兜里遗址的现场旁观遗址的发掘。“我爷爷是医生,小时候我就听他说,这里有个大墓。”薛玉莲笑着说。
20位当地村民有幸参与发掘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10日开始,省里来的考古队员开始进驻遗址。他们已经工作了近2个月,并请20位当地村民帮助发掘。
6月8日上午,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一共有多处墓葬坑,呈长方形。此外,还有不少呈正方形的坑,发掘人员还在坑内工作。
“这个是石钺。”正在清理最后一个墓葬即“6号墓”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拿着一个石器,向记者介绍说。他说,除了石钺和陶罐外,“6号墓”里已经出土了用玉制成的管串(相当于现代人所佩戴的项链)、玉管和一个陶盆。
“这表示墓主人的地位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具体是做什么的还有待考证。”方向明拿着长约10厘米的玉管说道,“古人的装饰是与信仰合而为一的。”他说按照工艺的繁简程度来说,将玉石做成方形的比较简单,但正因为当时的信仰,所以古人还是选择将玉打磨成圆形。
现场的工作人员还为记者展示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红色陶盆。“这是今天一大早发掘出来的。”他介绍说,这种陶盆古人使用得很多。
据悉,在前段时间的挖掘中,还出土了玉钺、半璧璜等良渚文化重要玉器。而整个小兜里遗址的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重大发现良渚显贵大墓
6月8日下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谈敬一告诉记者,小兜里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遗址发现后,我市有关部门立即将其列为市文物保护点。今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苑路北延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4月中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据了解,小兜里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约40米,高出周边水田约1.5米,是一个长方形土墩。目前考古队已清理8座墓葬,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早中期玉器,这是自1995年以来我市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良渚墓葬群。
其中5号墓是浙北地区良渚大墓现存最深的墓葬,墓圹开口南北长3.3米、东西宽1.45米,凹弧棺底距墓口达1.1米。出土随葬器物49件(组),其中陶器29件(组),主要有鼎、甗、豆、罐、盉、杯等;玉器10件(组),主要有玉冠状器、串饰、隧孔珠、锥形器等,玉冠状器下端残存刻纹的象牙梳,这是继1999年海盐周家浜30号墓发现玉冠状器镶嵌载体之后的第2件“玉冠状器象牙梳”实物;野猪獠牙一组,位于墓主头端部位;石器9件,计有石钺3件、“耘田器”1件、双孔石刀5件。
方向明表示,在良渚墓中随葬多件双孔石刀的情况还是首次发现。双孔石刀作为一种工具,在这里已具有某种类似石钺的功能和象征意义。这5件双孔石刀均为斜边刃,其中4件凝灰岩质石刀孔顶面还留有打样线,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8号墓也是嘉兴地区同时期良渚墓葬出土玉管珠数量最多的墓例,数量多达196件,大致呈围状,由玉管、腰鼓形珠和算珠形管珠等3类管珠错落串系而成。出土编号器物22件(组),其中玉钺1件,位于墓室中部;两件玉镯分别位于墓主左右两侧,尚遗存着臂骨从中穿过;系孔圆牌1件;石钺4件,其中1件石钺表面残存有漆绘痕迹。
方向明认为,与玉琮、玉璧一样,玉钺也是最能代表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之一。“钺”与“王”在中国文字学上同形同义,玉钺象征着王权,表明8号墓主人生前地位显赫。
他说,海宁东北部及接壤的桐乡东南部是浙北地区崧泽-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密集、聚落等级较高的区域,“桐乡-海宁遗址群”是浙北地区主要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址集群之一。小兜里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杭嘉湖地区良渚文化分布、社会状况、聚落形态、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市文化部门透露,在已经基本清理完毕的8座墓葬之外,是否还存在下层墓葬并不清楚,接下来,考古人员将对下层文化层进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