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0日讯
舟山日前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音乐领域都享有盛誉,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就是其中之一。王世光,或许这个名字会让你感到陌生,但提及《长江之歌》则无人不晓,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音乐作品让王世光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又相继诞生了《长江交响曲》《话说长江》等音乐作品。此次来千岛之城采风,岛城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会带给他怎样的音乐灵感?在舟山采风期间,王世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舟山让我想起故乡
一碗海鲜面,这是王世光的晚餐。现年68岁的王世光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直到上中学才离开家乡。尽管第一次踏上千岛之城,但舟山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勾起他对孩童时期的美好回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家乡就在海边,大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大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坐在海边只要听声音,我就能分辨出这是潮起还是潮落。”坐在记者面前的王世光显得平易近人,提及初到舟山的感觉,他颇有感触地说,“生活在海边的人特别热情,特别淳朴,到舟山就像回到我家乡一样,很亲切,很熟悉,感觉很好。”
从普陀山采风回来后,王世光一行又马不停蹄地参观了部队和舟山连岛跨海大桥,切身感受了舟山浓郁的佛教文化、军旅文化。“舟山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明天我们要去嵊泗采风,我很期待。”王世光说,这次采风结束后,他一定要写一个跟大海有关的音乐作品,用交响乐将气势磅礴的大海呈现出来。
“如果舟山向我约稿,我一定写。”王世光笑着对记者说。
交响乐可以和民乐结合起来
“舟山锣鼓,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好听。”当记者提及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舟山锣鼓时,没想到这位交响乐创作家立刻说道,“舟山锣鼓我很熟悉。”
“在家我只听交响乐和民乐,每天都会听很多,两者其实并不冲突。”王世光说,“舟山渔歌、舟山锣鼓,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乐作品其实都可以和交响乐结合起来。音乐无国界,只要投入真情实感,只要你认为好听,音乐就会打动人。”正如王世光所言,2007年他应湖北的邀约创作《长江》交响曲,即在交响曲中融入了大量的民乐元素,给该乐曲打上了深深的荆楚烙印,也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
在谈到音乐创作有何诀窍时,王世光坦言,创作不能光靠灵感,人生的积累最重要。他形象地比喻道:“我们好像一个手工艺人,制作一个精美的铜壶,敲敲打打看似简单,但每一锤都是灵感,都是一生的经验总结。”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前年我还考了一个本,学会了开车,那年我都已经66岁了。”王世光笑着说,“创作也是,只要坚持。它没有现在,只有过去和未来,创作一直在路上。”
舟山需要海纳百川的精神
“桥是跨越,是进步,是沟通。”提到舟山连岛跨海大桥,王世光形象地比喻。“舟山的发展从大桥建设就能体会到,很受鼓舞。”
“舟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大桥的开通,它今后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全国,更要面向世界,舟山需要海纳百川的精神。”王世光为舟山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建言献策,“把一些有见识、有学问的人请进来,多开几个讲座,加强世界性的交流。例如佛教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块,可以再看得远一点,把舟山变成世界宗教文化学术交流地。”
“我走过很多城市,最怕的是每到一个城市感觉都一样。”王世光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旅游城市的建设,一定要突出其自身特色。
入夜,天空繁星点点。在某个美丽的小岛上,交响乐团在绿色的草地上演奏,身旁是一群席地而坐的听众。这是王世光所描绘的一幅唯美场景。他说,在美国西海岸某个海滨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个音乐节,尽管这个城市只有3000多人口,但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及游客。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舟山也可以打造一个类似的音乐节,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岛。
相关链接:
王世光著名作曲家,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视音乐学会特约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理事等,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担任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金钟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文艺评比的评委。
歌剧代表作有:独幕歌剧《彭德怀坐轿》,抒情喜歌剧《第一百个新娘》,音乐剧《结婚奏鸣曲》,独幕歌剧《军民进行曲》(依据冼星海原作改编),四幕歌剧《马可·波罗》。声乐和电视音乐代表作有《长江之歌》《松花江上》《长江交响曲》《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