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由符号、脸谱、数字和汉字共同构成的表达方式在网上聊天室、 BBS论坛等迅速流行起来, GG(哥哥)、 847(别生气)、稀饭(喜欢)……让网络充满了温馨,让冰凉的机器活力四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因其简单方便、诙谐幽默,而倍受网友们的青睐。为了张扬个性,为了不显得自己像是从火星来的移民,广大网民们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模仿最时尚的网络语言,真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狼来了”的呼号不绝于耳。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极其重要的。网络语言是随着现代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网民用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生活语言,也可以说是“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目前,网络语言正日益显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甚至有了“走下网络,走入生活”的趋势。它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社会的公共场所、家庭,特别是在文明的校园广泛地存在着,并可能逐步蔓延到许许多多人的现实生活当中。作为一种敲击文字语言,而非平面书写语言,网络语言的一切特点和形式是与这一本质息息相关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载体,它的特点往往将变成缺点,自身会也失去生命力。由于当下的网络语言没有一整套规范来加以约束,导致一些网络语言辞不达意,令人费解,甚至夹带了低俗、晦涩、淫秽,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语言学习上的混乱。
海纳百川,大浪淘沙。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纳新吐故的语言,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在历史的沉淀中生存下来。当前,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漠视不管,又不能照单全收,更不能一味简单、粗暴地堵塞它。真正应该规范的,是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网络心态,以及在这些不良心态中产生的网络语言。因此,我们应坦然地去面对,充分发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淘沙取宝,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让它更好地为传统语言服务,切勿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要认真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引导广大网民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正确处理经典白话文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把“对立面”变成“结合体” ,让网络语言真正成为汉语的新鲜血液。特别是学校要通过疏堵结合,创新载体,营造氛围,让学生坚持使用标准、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而不是学舌的鹦鹉;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教育引导他们多一份理智和自省,更多机会地接触优秀的蓝本,吸纳严谨规范的汉语知识,提高语言“免疫力”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多策并重、多管齐下,切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对有关不规范行为进行指导、纠正和处理,务求避免网络成为“潘多拉之盒”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用规范语言的良好风尚。
透视网络语言,我们看到了当前的某些不和谐,更看到了互联网文化灿烂美好的明天。如果说网络是一片浩淼的天空,规范的语言则是一双有力而健康的翅膀,它将负载着我们畅游在网络的无限精彩中,去延续生命的感动、丰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