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奥数的蛋糕有多大?
一、从杭州几家民营奥数机构打探到,一年的奥数班学费约为1300—1500元(这还不包括寒暑假的培训费)。
那么4万小学生,一年的学费就是:5200万—6000万元。
二、如果其中有两万人参加“华罗庚杯”、“希望杯”等各类奥数竞赛,每次参加这类数学竞赛,报名费10元—25元不等、赛前班学费约为1000元、各类教辅资料费(书+光盘)约1000元,三项合计超过2000元。
两万人×2000元=4000万元
综上所述,在杭州主城区,按照保守的估计,奥数经济的蛋糕约在一亿元。
-谁在分享这块蛋糕?
分享这一亿元“蛋糕”的,主要是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和老师。一位奥数老师透露,现在各类民办机构的奥数老师绝大多数由小学数学老师兼职,一些名牌小学的数学老师更是抢手,好一点的奥数老师,在外兼职的收入一年能达到5万—6万元。
一些在家办班的奥数老师更是收入惊人。知情者以一位杭州较有名气的奥数老师为例,“他每天晚上都带20个学生,每天收入至少1000元,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三四十万。”
-学奥数后,家庭开支有多大?
我们再来算笔小账,如果你的孩子学奥数,你要花多少成本?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一直在学奥数,那么:
每年的学费:
650元(半年)×2×10年=1.3万元
不少孩子学奥数都是家长开车送的,以单程2公里为例,每个周末学一次,10年下来,你的汽车得跑上2085公里。
以每百公里耗油10升计算,2085÷10×5.49元/升=1145元
书本、教材费,约一万元。
几项合计,约2.5万元。
也许你会说,花的钱好像不多嘛。呵呵,那你有没有想过,这10年,你和孩子还失去了很多东西——时间(你每次上课接送的时间、在教室外面无聊等待的时间、孩子花在学奥数上的时间)、爱好(你的孩子可能想报名周末的轮滑班,但你狠心划掉了这个项目,在报名表上填上了奥数)、健康的生活(周末,本来一家三口可以去梅家坞郊游,但现在,你发现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而你又收获了什么呢?可能是一份喜悦(比如你孩子奥数获奖),但更大的可能是,你们一家人开始陷入一种焦虑当中,为一道道古灵精怪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为一次次奥数考试提心吊胆。
这一出一进,可都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
谁是奥数背后推手
奥数为什么这么热?除了诱人的商业利益外,还和小(学)升初(中)有关。
杭州一家民办奥数培训班的老师说,虽然杭州教育部门曾下过通知,不允许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奥数竞赛,但由于一些民办中学在招生中,还是很看重小学生各类数学竞赛获奖证书,因此,这股竞赛热并未退温。去年华杯赛因为泄题被喊停,导致今年“希望杯”热度大增,就是最好的证明。
“区别只在于原来是由学校组织报名参赛,现在则是自己到竞赛组委会报名。”这位老师说。
一位小学老师透露,现在各种数学竞赛是叫停了,但是区域性的比赛还是有的,比如“小能手竞赛”,学生获得这个证书,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很吃香,很多民办学校都要看这个成绩。
还有家长透露,杭州一些民办中学在招生考试中,出的几乎都是奥数题,“如果没学过奥数,那就吃大亏了。”
奥数只有一种学法吗?
奥数只有一种学法吗?奥数真的那么枯燥吗?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几家奥数培训班,发现一个共同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培训班都不承认自己办的叫奥数班,但拿出来的题目,不是鸡兔同笼,就是火柴棒游戏,抽屉原理……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数学教学主管童译琳认为,奥数作为一项兴趣爱好的活动应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把它与升学联系在一起,对数学还没产生浓厚兴趣的小学生接受高难度奥数培训,则失去了意义。
每个周末,都有数千名中小学生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趣味数学培训,规模为全杭州之最。童译琳说,这和他们的教学定位有关:“我们是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着眼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上,我们追求形式上活泼多样,并把活动贯穿于培训的始末。这些活动带有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
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深数学老师王立峰则认为,数学除了趣味性,还应该更真实,更富有时代气息,让孩子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他拿出最近正在研究的一套澳大利亚教材——刑事侦缉中的数学、天灾人祸中的数学、美食佳肴中的数学、社区生活中的数学,“你看,单从书名上看,就让人觉得兴趣盎然。”
2008年以来,童译琳和同事做了一项富有创意的革新——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运用数学的方法,去发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几个月后,孩子们交上的作业让童译琳和同事们十分欣喜:
一家洗车行一天要用掉多少水?
楼道灯还可以省电吗?
文锦苑的广告纸一年有多少?
绚丽的烟花带给我们一场视觉盛宴,还留下了什么——烟花大会后的思考。
甚至还有孩子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民生问题——“品质杭州”幕后工作者的生活品质调查。
今年三月,孩子们的优秀论文被结集出版。童译琳说,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孩子们通过数学这一工具,向这个社会发出了直白但富有情感的声音。
家长对这项活动也颇为赞赏,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说,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这本《小学生寻找大问题社会实践成果》拿到国外,我相信都是绝对OK的。谁说中国的孩子只会做加减乘除?他们缺少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平台。”王立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