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全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日前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笔者发现,与往届“挑战杯”相比,大学生搞科研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今年不少参赛作品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而设计的,甚至已经得到了应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共收到来自全省46所高校的689件作品,参与大学生超过2万,为历届规模之最。经过初赛和复赛,有180件作品进入总决赛。
在众多作品中,浙江师范大学的《乙炔气相氢氟化合成氟乙烯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冰箱中的氟利昂是一种会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而氟利昂的替代品二氟乙烷是氟乙烯的化学产物,氟乙烯一直未能推广使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氟乙烯的合成催化剂不理想。浙师大物理化学专业学生毕庆员经过8个月上百次的对比试验,在三氧化二铝中掺杂一定量的稀土金属La为催化剂,从而得到一种具有较高催化活性、无毒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新型催化剂,在解决合成氟乙烯催化剂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去年年底,毕庆员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国外权威的氟化学杂志上,并成功申请到了两项专利。因为这个课题成果还能应用于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毕庆员开始研究后一个月,他就被巨化集团签下了。现在,毕庆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巨化集团得到应用。
在本届大赛上,自动鲜活鱼处理机、自主水域环境监测船、新型标本保存液等具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好评。“浙江有磁性工件生产厂家500多家,目前有100多家愿意购买我们的机器。按照一台机器45000元计算,100台就能卖400多万元。”中国计量学院学生雷昌毅兴奋地向我们描绘他们设计制作的磁性工件暗开检测仪的市场前景,这台检测仪应厂家要求而设计,每个小时可检测工件6000余个,相当于4个熟练工的工作量,而误检率小于0.1%,比人工检测高出近4倍。
大赛主办方之一的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近年来大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再埋头顾自搞科研,而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生产的需求,并主动与企业联系合作。这些年有15%的“挑战杯”作品实现了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