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光大海宁“非遗”
-记者沈婷婷陈杰
本报讯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2009年文化遗产日“薪火相传”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师承签约仪式拉开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序幕。民间技艺展示、民俗民间艺术节目、皮影戏专场演出、非遗保护专题讲座、广场咨询活动都让市民在这个周末感受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6月13日,在市文化馆的大厅内皮影影偶、粉塑、硖石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技艺大展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在展示中除了老艺人外,在他们的身旁还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当天上午,在2009年文化遗产日“薪火相传”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师承签约仪式上,9位志向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者,与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9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签约了师承协议,正式“拜师”学艺。
在师承签约仪式上签约的有皮影戏传承人徐二男、王钱松、张坤荣、平柏荣;灯彩传承人陈伟炎、胡金龙;《五梅花》传承人谢云松;粉塑传承人胡杏华、陆月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老艺人年纪都大了,不少已有80高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迫在眉睫,现在看到了有了接班人,可以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记者发现在9名签约的徒弟中,还有不少80后的年轻人。
“你看,这些作品都是小张画的,线条很稳,基本可以拿上台进行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著名皮影影偶制作艺术家、剪纸艺术家王钱松对她的徒弟张英称赞有加。张英是一位嘉兴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跟着师傅王钱松学艺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但做起皮影影偶已经有板有眼。她笑着说,“学习皮影影偶制作主要是受男友爷爷的影响。”交谈中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来她口中的“爷爷”就是鼎鼎有名的海宁皮影戏郎家班的郎自立。而张英的男友郎章铭现在也在盐官景区从事皮影戏表演。“签约拜师后,我打算把学习皮影戏当做我的正业,更用心地向师傅学习,今后要让郎家班发扬光大。”张英对皮影戏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上,这些年轻的徒弟们也纷纷跟着师傅捏粉塑、贴皮贴画、做茶壶灯,个个都做得有模有样,俨然已得师傅的“真传”。陈寒黎拜的师傅是她的爷爷陈伟炎,受爷爷影响让她走进了茶壶灯的世界,探寻硖石灯彩的魅力。她给记者现场表演了刺灯片,“不要小瞧手掌见方的灯片,针刺需要花上1个小时,完成一个茶壶灯差不多也要一个星期吧。”但是凭着一份对硖石灯彩的热爱之情,她表示将跟着爷爷继续做下去。
除了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王钱松还在师承签约仪式上,把毕生的心血1000件皮影影偶捐赠给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他这一举动让现场都为之动容,而他所捐的皮影道具箱就像是一个百宝箱。“从1979年开始制作的皮影影偶都在这个箱子里了,海宁皮影戏的300多个传统剧目中的人物、动物、布景一一俱全。”王钱松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皮影戏一代代地传下去。
据了解,经过2003年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和2008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前海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20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5名。海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保护工作,除了培养一批艺术传人,今后还要建立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特别注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的实物展示和活态传承。建立皮影戏、硖石灯彩、蚕桑生产、潮文化习俗、民间庙会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和传承地,创建一批保护基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