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6日讯
年纪偏大找工作
明显累多了
上周一,王力新坐在义乌市香山路劳动力市场附近的锦都豪苑一处店面的走廊里的草席上,个子不高,头发有些零乱,身上的衣服显然很久没有洗了,一股浓浓的汗味不时扑入记者的鼻子。看到记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在他的身边放着一只大尼龙袋,那是他所有的家当。
“原以为很快就能找到工作,想不到在义乌转了6个多月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今年46岁的王力新不免有些失望地说,至于原因,主要是自己年纪大了,又没什么技术特长。“别看我年纪大,可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王力新说,他来自甘肃玉门,已有12年的打工经历。因去年广东玩具业大量裁员,他失去了工作。“听说浙江比广东好找工作,我就从东莞直接来到义乌,为了节省费用,连春节也没回家。”
糟糕的是,他从广东带来的1000多元钱很快就用完了,除中途找到过几天搬运工的短工活,他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一日三餐是最大的问题,为了做长远打算,我控制自己一天开支5元钱。”王力新说,有时没有钱住旅馆,只好露宿街头。
记者发现,在义乌市劳动力市场周边,所有房屋屋檐下的干地均被外来求职者“占领”,旁边的锦都豪苑是义乌的高档小区,其四五百米长沿街店铺前的走廊,也成了外来务工者抢占的地盘。
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说,每天寄居在劳动力市场周边的求职者至少有五六百人,最多时有几千人。“虽然这些外来求职者的拥入,给义乌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每每看到这些外来求职者的遭遇,我们也感到十分同情。”
昨天,王力新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份在义乌北苑开发区一家箱包企业做包装工的工作,月薪1300元,包吃住,王力新非常开心,他说,只要老板待他好,他会一直干到过年再回老家。
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一位姓季的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义乌的用工需求比往年有所减少,但年轻人找工作依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一些40岁以上或缺少一技之长的外来务工者找工作就会有些累。建议这部分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不要急躁,也不要去追求不合实际的岗位。
咬牙给儿子
买来三轮车当床
前天凌晨,一个孩子的啼哭声从义乌市香山路517号店面的走廊处传出。孩子的父亲闻声起床,钻出用广告塑料布围成的“窝棚”,到马路斜对面的夜宵店里讨开水给儿子冲奶粉。
该男子叫王秋林,29岁,江西赣州人,今年正月初九,他与妻子带着出生才几个月的儿子一起来到义乌找工作。王秋林的婚姻可谓历尽坎坷。结婚5年,前妻没能怀孕,还为前妻治疗不孕症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前妻为了不连累他,主动提出离婚了。直到2007年下半年,王秋林与一位比自己大3岁多,也离异过的女子结婚,并于去年7月有了自己的儿子。
经济困顿,让王秋林决定携妻子一起到义乌谋生。在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王秋林夫妻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只是零散找点活干,因此一直租不起房子。
“儿子现在10个多月大了,陪我们一起睡大街已经有5个多月了,做父母的无能,苦了孩子呀!”王秋林说,虽然自己格外疼儿子,夫妻俩夜间也尽力给孩子温暖,但孩子还是多次感冒了。4月20日,儿子的感冒稍好后,王秋林夫妻决定咬咬牙,花了100多元买来了一辆二手小三轮自行车。“这样,儿子晚上就不用睡地上了,也不感冒了。”王秋林告诉记者,自己最多再坚守个把月,如果到时还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种田。
带着希望坚守义乌
52岁的刘新毛来自江西省贵溪农村,他在老家是个小有名气的泥瓦匠。他自称,徒弟已带了上百个。也正所谓“带出徒弟,饿死师傅”, 尽管手艺不错的刘新毛随着年纪增大,找他干活的人越来越少。
2003年春节,刘新毛为了不与徒弟竞争,来到义乌打工。“前几年都能在工地找到活干,一天工资也有100元左右。但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再也没有找到工作。”傍晚时分,这个在老家有着上百个徒弟的泥工师傅,却在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旁生起了炉子。为了填饱肚子,这个泥工师傅已不再顾及尊严,用一些上顿留下的剩菜剩饭热过后当晚餐。“一边是饭,一边是鸡爪子,把油盐酱醋放在锅里一锅煮,基本能对付上一天。”刘新毛说,尽管这样,他一天的生活开支至少需要6元。
刘新毛因为是义乌劳动力市场旁的“老居民”,因此,他占据了市场旁一幢新建宾馆的一块七八平方米的屋檐下地块,并在这里建起了自己临时的家。正是这个“新家”,让许多找不到地方落脚的外来求职者羡慕不已。
“这要感谢义乌对我这些打工者的宽容!要是在其他地方,我们早就被城管赶走了。在义乌,还有爱心施粥店每天早晨免费给我们供应早餐。或许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找不出像义乌这样包容的城市了。”与刘新毛住隔壁的黄关泰对记者说。
让刘新毛宽慰的是,儿子去年考取了大学,21岁的女儿已在义乌找到了工作。“女儿的工厂与劳务市场仅一街之隔,老板包吃包住,月工资有1200元左右。”刘新毛说,他之所以坚守在义乌,是相信自己能在义乌继续找到活干,他说:“我们仍带着希望。”
这里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上周三,义乌再次下起了大雨。记者来到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边上的一处未开业的酒店前,只见酒店大门的雨棚下聚集了100多位没有找到避雨处休息的求职者。在这群无处安身的人群中,来自贵州六盘水的施松华一家尤为引人注目。 妻子患严重感冒,正发着高烧;3岁的儿子斜靠在蛇皮袋上睡得正香,他稚嫩的脸上不知被谁划了一条长长的血痕;施松华双腿盘坐在宾馆大门的台阶上。
在施松华的周围,有很多跟他一样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有人将雨伞盖在自己的头部,在雨水的侵犯下睡着了;而旁边,有几个年轻人还点起蜡烛在打牌,虽然不赌钱,但打牌者和围观者,个个都玩兴正浓。
记者注意到,在宾馆旁和街道两旁的屋檐下,还有少数单身女孩也“混居”其中。不过,这些求职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因为在马路的各个交叉口,警方的巡逻队员正密切关注着一切。或许,他们熬过最后一个夜晚,到天亮,去不远处的华美善食堂·义乌爱心施粥店喝过免费热粥后,就可在人力资源市场找个渴盼已久的工作。
在记者的帮助下,次日上午7点40分许,施松华夫妻就与义亭一家前来找工人的民营企业老板谈妥了工作。8时10分许,施松华全家坐上了招工老板的皮卡车走了。他们说,他们始终相信,义乌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只要自己还有双手,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从全国各地拥入义乌的求职者比以往增加了一半,尽管每天都有100多个岗位等待这些求职者,但相对于从全国拥入的求职者,仍是杯水车薪。外来求职者的大量拥入,给义乌的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针对外来求职者露宿街头的现象,香山路的那些店主并没有驱逐,义乌城市管理部门也给予了宽和的政策。“只要他们不干违法的事情,他们都是义乌的客人,他们在义乌也应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义乌市公安局带队夜间巡逻的警官说。
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宿感
据义乌公安机关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10万名的外来建设者在义乌创业或务工。如何使110多万外来建设者和义乌户籍70万人和谐共处?这是义乌市委、市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义乌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全国率先把“外来打工者”改称为“外来建设者”,率先实行外来职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外来人口的民主权益;完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体系,保障外来人员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探索职工维权社会化新模式,构建党委领导、工会牵头、政府各部门支持联动的维权机制,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职工法律维权中心,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有了畅通、规范的途径,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创新社会化管理机制,实行外来人员委托式管理,形成专管员、协管员、联络员分级管理体系,改变了由公安独家包揽外来人员管理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构筑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阵地有管控的立体复合型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犯罪空间。
义乌这座城市,以它独特的包容性,给王秋林、施松华、刘新毛、王力新等充满希望的人提供便利:城管不驱赶夜宿者,警方巡逻保障他们的安全,工厂企业尽可能多地提供岗位。求职群体每天都在变化,但对义乌的信心没有改变。